搜索
 

我是吃徐州菜长大的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朱静

“有一种花,你没有看见,却信它存在。有一种声音,你没有听见,却自知你了解。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中止的契约,爱情在最醇美的时候,却可以跨越生死。”一首优美的小诗,道出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散文的精髓。8月9日下午,被誉为当代最好的散文家之一的张晓风,在李可染艺术馆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出版近20本散文集

张晓风,徐州铜山张集镇人,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母亲一起赴台湾,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教于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学院、阳明大学。张晓风作品以散文、戏剧为主,旁及童书、评述和小说、诗作,又以散文成就最高。

张晓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

从1966年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问世至今,张晓风已出版了近20本散文集,这些作品情感真挚、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文笔清爽,在众多台湾散文作家中自成格局,卓然成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张晓风散文作品在大陆出版,好评如潮,多次再版。她的散文《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只因为年轻啊》(节选)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

回徐寻根祭祖

“我这次是来寻根祭祖的。”张晓风说,在张集她还有一个96岁的老叔叔和一个80多岁的姑姑。“前些年生病出来得少,此次带着儿孙一起到徐州来看看,让他们也牢牢记住家乡。”已是第三次来徐的张晓风说,19年前,她跟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第一次来徐,第二次则是应邀在江苏师范大学做演讲。

“每次来徐州,都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高兴。”张晓风说,徐州最可贵的是满眼绿色,令人心醉。“这次去了云龙山、云龙湖、潘安湖湿地公园等,都特别美。而且四处高楼林立,已完全是一座现代化都市。”

对于徐州下一步的发展,张晓风也提出一些建议。“徐州各方面建设都很好,但可以更多地保留一些老建筑。”

张晓风说,徐州现在正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她认为,苏轼和徐州渊源深厚,徐州可以充分挖掘苏轼文化。“多开发一些东西,比如景观、食物等等。还有,徐州是一座很有创意的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协调问题。首先要培养有创造思维的人,其次要培养有好手艺的人。要让徐州有别于其它现代化都市,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徐州方言脱口而出

张晓风不但徐州话流畅,盐豆子、喝饼子、跌了龟(蝉)等徐州方言更是脱口说出。“父母都是徐州人,他们在世时,我们最喜欢吃喝饼子,四周都是饼,中间放点菜。在最简单的条件下,用一个最好的食物做法来吃,让视觉和味觉上都得到满足。我就是吃徐州菜长大的。”

“还有,徐州人喜欢放胡椒粉,羊肉里放孜然,特别好吃。面食更好了,让人难忘。”张晓风说。

张晓风的散文有许多以乡愁为题。张晓风说,“我7岁离开南京,8岁到了广州,随后又到台湾。所以我的乡愁是一种文化乡愁,怀的是唐宋乡愁,不仅仅是空间的乡愁,更是时间的乡愁。”

徐州的文学爱好者众多,文学创作水平较高。张晓风对致力于文学创作的青年提出建议:“写作是要下很多功夫的,要涉猎非常多,要抓好立意的角度,然后才能挥洒开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