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跑的幸福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铜山区民生优先的生动实践

撰稿:杨思恬 刘昭君 魏朝星 尚庆迎

阳光是大地的母亲,在她的照耀下,整个世界变得姹紫嫣红,生生不息。

在“推进跨越发展、建设美好铜山”的实践中,铜山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将改善民生、维护民利、实现民愿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富民、惠民、利民的各项政策措施,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一年收入过万元

【关键词】:就业

【亮点】:

●50项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21亿元

●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万亩

●现代服务业增速全市第一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经济是民生基石,就业是民生之本。

2011年,铜山区把百姓增收致富当作“一号工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转型升级这一主题,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调整、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四大行动,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根本、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为全区居民打造了广阔的就业平台。

按照集聚、集约、集群的产业规划原则,铜山以“一区三园”为载体,围绕国家高新区创建,立足食品、机械、车辆、电子等主导产业,推行产业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50项重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21亿元,带动了主导产业的强势发展。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440多家,实现工业产值1700余亿元,同比增长46%。

为了在农业领域有效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铜山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铜山做优规划、做精项目、做大产业,全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万亩,食用菌总投料量2.6亿公斤,奶牛存栏量4.4万头,新增“三品”认证217个,均居全省第一,初步形成以“三区、九园、十大基地、六大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总体框架。

现代服务业兴旺发达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2011年,铜山紧抓“撤县设区”机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轨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总投资134亿元的20项重大服务业项目,服务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4%和14.5%,增速全市第一,初步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

凭借广阔的就业平台,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四业富民”工程,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00元,增长16.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80元,增长16.5%。

【心声】:铜山汇龙阀门厂厂长薛秀芝:“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用工紧张是企业的一大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周围的企业老总都认为,这也是我们铜山产业发达,就业渠道较宽的一个体现。”

农民领到养老钱

【关键词】:保障

【亮点】:

●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

●37.7万农民参加新农保

●重金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保老人供养标准全市第一

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今,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铜山已成为现实。

针对商品房的持续上涨,铜山在严格落实房价调控措施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新增公租房1080套(间),收购廉租房房源100套,新建经适房267套,有效保障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面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铜山不断提高政府补贴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9%,初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百姓“健康指数”大幅攀升。

老有所养一直是铜山百万农民的梦想。2011年,该区通过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办法,吸引了37.7万农民参加了新农保,目前共有4961名农民按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

教育是百年大计。铜山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去年一年就投入2亿多元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完成百所所学校和百栋教学楼的重建等一系列均衡工程。全区高考本科上线率及文化类、艺体类本科上线率连续十年全市第一。

优抚和救助弱势群体,铜山不惜重金。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3000元/人/年,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5500元/人/年,供养标准全市第一。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和220元,城市低保实现全覆盖。全年累计发放救灾款(物)340万元,救助3.8万人次。发放80岁以上老人尊老金1700万元。提高残疾军人、病退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提高到5100元/人/年。开展残疾人关爱工程,为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向重度残疾人发放400辆轮椅。

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该区中小学塑胶操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新增技防入户8.9万户,完成涉及4万农民、80所学校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公路50公里、小型公益农桥110座,改造农村公路危桥22座、改厕2万户。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800人,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实施文化下乡“三送工程”,全年放送电影4500场,送戏90余场,送图书2万余册,建成体育网点318个,实现村级全覆盖。

【心声】1月7日,铜山镇驿城村81岁的翟广厚接到养老保险卡后说:“活了这么大岁数哦,做梦也没想到咱农民每月还能领到养老钱,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了。”

青山绿水美家园

【关键词】:人居环境

【亮点】:

●投资107亿元实施六大类50项城建工程

●8700万以奖代补资金激发新市镇建设热情

●实施“五改一绿化”村庄环境整治

●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

区划调整,为铜山美好城乡建设打开了“机遇窗口”。2011年,顺应全面融入徐州特大城市建设要求,铜山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突破年”活动,推进了城乡面貌大变化、人居环境大提升。

在城区建设方面,铜山围绕打造徐州城市副中心,积极对接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科学修编铜山主城区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六大类总投资107亿元的50项城建重点工程,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围绕构筑同城化城镇体系布局,铜山在中心镇建设中,依据规划航标,鼓励引导各类资本参与,重点建设了汉王、利国、郑集、大许、张集等10个中心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安排财政资金8700万元,镇区道路、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健全,各项建设成就走在了全市前列。

在新农村建设中,铜山开展以“五改一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建成31个重点示范村和55个环境整治示范村。三堡镇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潘楼村等16个村被评为“省村庄环境整治示范村”,孙庄村等4个村被评为“省康居示范村”。

为了营造一个天蓝水碧的环境,铜山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重金建设污水处理厂,严控高耗能企业准入,关停高耗能企业10家,实施华润电厂脱硫改造等19个减排项目,对重点排污企业实施有效监控,实现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瞄准国家级生态区创建,铜山积极实施“二次进军荒山”行动计划,全区造林绿化总投入就达到2.8亿元。2011年,铜山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铜山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称号,郑集等3个镇通过省级生态镇考核,胜阳村成为全市第一家国家级生态村,汉王村被评为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美好城乡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主旨的“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铜山连续搞了三年。在探索中,铜山建立起“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并推行市场化保洁,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结合“美好城乡”活动,铜山将环境卫生费用纳入区镇财政预算,区镇各占一半,并把该项工作纳入镇村年终考核,使环境卫生指标上升到与工业、农业指标同等重要的地位。

【心声】提到现在的居住条件,徐庄镇三黄村群众段峰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过去家家茅草房,如今户户住楼房,比起城里人环境更生态,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心里踏实睡得甜

【关键词】:安全感

【亮点】:

●抓经济发展是政绩

抓稳定平安也是政绩

●加大平安建设在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

●用于平安建设的经费每年超过4000万元

●100个中心警务室形成“10分钟平安圈”

●社会情绪导控纳入社会管理范畴

平安是福。

一个地方只有平安,经济社会才能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铜山地处四省交界,环抱徐州主城区。古有“五省通衢”之誉,今有“五通汇流”之便。发达的交通、特殊的区位、较强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治安情况的复杂性和防控的艰巨性。铜山治安状况的好坏,对守好徐州门户,维护地区和谐,地位举足轻重。

这些年,铜山的决策者深刻认识到平安稳定的重要性,树立起“抓经济促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保平安也是政绩”的理念,把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全区的重点实事工程,加大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在全区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

为了保障这项工作的开展,铜山将平安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增幅超过全区经济发展的增幅。除人员工资之外,每年用于综治和平安建设的工作经费都在4000万元以上。同时,实行保证金制度,统一划拨留存,出现问题按不同比例扣除。

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铜山在全省首创建立镇政法综治中心、中心警务室和综治“三老”工作室。其中,100个中心警务室各以方圆两公里为“10分钟平安圈”。1200名农村专职保安队员巡防,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

在技防建设上,铜山建立了覆盖交通要道各主要路口、乡镇主要街道、重要部位、治安复杂地段、重点企业、金融单位、要害部门的监控系统,全区21个镇(场)技防监控实现区镇两级联网,还免费为10万户村民家中安装防盗报警电话。“邻里相望,十户联防”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覆盖每家每户。

当前,社会管理已进入深水区。铜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通过“一岗双责”、"千名干部进万家"、“首席调解员”、“调解超市”、“书记信箱”和“心灵驿站”等方式,把社会情绪导控纳入社会管理范畴,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春风化雨”消解社会不良情绪,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发展“气场”,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心声】说起安全感,张集镇魏集村群众张秀平非常感慨:“现在,大街小巷路灯亮,摄像头架起天罗地网,家里几年没丢过一根柴火棒,一觉到天大明,睡的又踏实又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