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风化雨润心田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季芳 通讯员 杨梅花 摄影 李荣信

他,用不可能创造了可能。

他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用两年的时间,不仅取得了法律专业的本科文凭,还通过了全国审判员资格考试。

再冷的心,也被他融化。

不赡养老人的一对儿女,被他说得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因为工程款反目的父子,被他说得低下了头……他让我们明白:解冻人心的冷漠,需要的,或许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叫蔡裕华,是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审判员。先后荣获“省人民满意法官”、“政法杰出卫士”等20多项殊荣。今年2月,他再次站在了“全国模范法官”的领奖台上。

换位思考

反目父子释前嫌

今年53岁的蔡裕华是福建省仙游县人,1976年入伍,1997年,他从驻徐空军某部团副政委转业到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正式接手民事案件的审理,上任不久,一起老父讨要赡养费的案子就摆在他面前。

汪某有三个儿女,厂子破产下岗后,老两口和最小的儿子一起生活,每月100的失业金,日子艰难。长子是个体户,长女已出嫁,老汪手头拮据,每每给他俩打电话,得到的总是不冷不热。一气之下,老汪把两人告上了法庭,要求每人每月付给赡养费200元,可一审法院判决后,老汪认为判得太少,于是提起了上诉。蔡裕华接案,巧妙“换位思考”,他问老汪的长子和长女,假如你俩年迈时生活难以为继,子女却对你们不冷不热,你们何种滋味?老汪的儿女脸色越来越红,低下了愧疚的头,老汪含着委屈的泪,心却在一点点融化。最终,孩子们请求父母一同生活,老汪撤掉了诉状,一家人冰释前嫌。

以己为例

弥合亲情裂痕

类似的亲人间的对簿公堂在法院民庭不计其数,蔡裕华总是从人性最柔弱的亲情出发,想方设法弥合裂痕,就连自己的生活也被当成了调解时活生生的例子。

60多岁的老张妻子早逝,独自拉扯儿子至成年后,又将自己经营的工程活转给儿子。没想到儿子不仅挣钱不分给父亲,而且经常争吵,老张担心自己老无所依,起诉要求儿子支付工程款70万元,没想到儿子也起诉父亲讨要另一个工程的材料款50万元。父子俩关系越来越僵。

蔡裕华特意将案件安排在中秋节下午开庭。法槌敲响,几小时了,他不提案情,不问缘由,亲切和他们拉起了儿女家常,并调笑他们实在不像父子,一句“父子哪有打官司的”,让法庭上的这对父子陷入了沉默。

蔡裕华顺势掏出了自己的手机,上面是儿子发来的短信:爸爸,早上的事对不起,今天中秋节,你早点回来,我向您道歉。原来,蔡裕华的儿子已经工作,可生活节俭,连个像样的包也没有,蔡裕华看不过去,给儿子买了个皮包,他却责怪父母乱花钱,要把包退了。上班路上,儿子想想不妥,发来短信道歉。同是父子,一对相互珍惜,一对相互怨尤。空气犹如凝固,法庭上的儿子先坐不住了,起身朝父亲深鞠一躬,老张眼里闪着泪花,父子俩同时撤了诉。

金牌调解

他是矛盾“特效药”

蔡裕华连续七年在徐州中院创造了“结案数量最多、审理时间最短、调解结案率最高、发回改判案件率最低、信访案件最少”的五个之最,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省人民满意法官”、“调解能手”、“政法杰出卫士”等20多项殊荣,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许多人慕名而来,主动提出要由蔡法官来给做调解工作,他所在的调解室“第十六法庭调解室”在徐州几近家喻户晓,熟悉他的人更亲切地称他为“金牌调解”。他用理解和尊重,缩短了法官和当事人的距离,赢得了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再冷的心,也会被他融化。

一次,一起婆婆告儿媳返还房产证件的案件,开庭前他发现原告婆婆年过七十,身患疾病,行走不方便。原计划是安排在三楼的十六法庭开庭。发现老太太的身体情况后,主动与其他审判庭协商,临时决定将法庭调到审判大厅旁的第七法庭,这样老太太就可以少上楼了。老太太的儿媳看着法官都这样照顾老人,也非常感动,庭还没有开,儿媳就说同意和解,答应下午就把房产证件送给婆婆。接着还搀着婆婆一起出了法院大门。

还有一次,他在法院走廊偶遇曾接受他调解的一对当事人。没想到,因为租金纠纷,两人又打起了官司。承办法官提出了800元租金的调解意见,但租赁方就不同意给,只好等待判决。蔡裕华知道后,主动要求给他们调解一次,他了解双方的矛盾后,给双方“摆理”,最后提出了1000元租金的调解意见,没想到,双方欣然同意。

800元不同意调解,1000元却同意了。像这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调解故事在蔡裕华的调解案件中举不胜举。许多同事们都认为非判不可的案件,经过蔡裕华的这剂“特效药”也都化解了。这剂“特效药”是什么,蔡裕华说:“很简单,秉承着一颗善意的心,让双方感到法律的公正,有时调解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刻苦坚韧

挑战法律人生

了解蔡裕华的人都知道,他的成绩一步步都来之不易。

转业前,他曾任部队团副政治委员,1997年9月,转业至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名转业干部,他并没有审判资格,只好被安排在民一庭当一名书记员。为了适应法院工作要求,他以惊人的毅力,在短短2年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法律专业本科学历,并顺利通过了全国审判员资格考试,后又被选任为审判长,让周围的领导和同事无不暗暗惊叹。

其实,就算是担任书记员,他也乐在其中,由于当时法院系统书记员少,法官多,他几乎同时成为五、六位法官的书记员,就在别人为此抱怨太苦太累时,他却认为,给不同的法官做记录,可以学到各个法官的长处,可以学习不同案件的审判技巧。茶余饭后、观摩开庭、讨论案件、考察交流,一切可能抓住的机会,他都用来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干审判,他成了审理疑难复杂案件的“专业户”;干调解,他练就了一手调解的“绝活”;他要求自己每个案件的审理都要成典范,每份法律文书都要成精品。先后归纳总结出了“成本核算法、旁征博引法、以案解怨法、因时就势法、圆桌协调法、集诉统调法”等一系列的“调解经”,被大家争相学习和效仿。

同事们说:对于他,调解是一门艺术,是一手绝活。其实除了娴熟的调解技巧外,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蔡裕华将更多的真情实感融在了调解工作中。他把倾听当作一把解开心结的钥匙,让双方当事人尽情倾诉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在大量的信息中,查明案件的真相,深挖纠纷的源头,把握冲突的焦点,寻找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寻求利益平衡点促成调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