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慧
7金3银1铜!这是邳州市的残奥健儿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上的骄人成绩!北京残奥会上,来自邳州的残疾选手达12名,参赛人数和夺奖牌人数均居全国县(市)之首。更令人称奇的是,12名运动员中有11人来自同一个“家”——邳州市“希望之家”,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长”——张辅世。
退休后千方百计办学
“希望之家”全国首创
1993年,时任邳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的张辅世到了退休年龄,他决定创办接受残疾孩子的儿麻康复中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12月5日,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慈善机构的支持下,我国首家集学习、生活、技能训练为一体的肢残人康复中心——“希望之家”成立了。全市90多名下肢严重残疾的孩子成了首批学生。
张辅世请来了全市优秀的退休教师,开全了从小学到中学的所有课程。同时,为了孩子们学有所长、将来自食其力,学校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特长,开设了音乐、电脑、英语、绘画、剪纸等专业课,并开设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网球等体育课程。恰是这些体育课程,铺就了孩子们通向奥运赛场的星光大道。
首次征战全国残运会告捷
成为轮椅乒乓球“梦之队”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张辅世萌发了一个念头:在“希望之家”培养残疾人运动员,力争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希望之家”很快成立了一支轮椅乒乓球队。
2003年9月,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张辅世带着9个孩子踏上征程。原本只想练练兵,孰料这几个孩子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就一鸣惊人:一举夺得两金两铜的好成绩,其中乒乓球项目中分量最重的男单、女单冠军都被“希望之家”的孩子获得,引起了国家及省体委的高度重视,通过国家残联划拨经费,国家轮椅乒乓球训练基地设在邳州。
自全国第六届残运会后,“希望之家”的孩子们在随后进行的各种比赛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出师上海第四届远南运动会,捧回两金三银一铜;远征新西兰世界轮椅运动会,摘下三金一银四铜;鏖战香港远南青少年运动会,收获三金二银一铜……
残疾孩子不负众望
“希望之家”星光闪耀
顾改被称为是“希望之家”轮椅乒乓球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顾改命运多舛,因双腿残疾而被父母遗弃后,是邳州陈楼镇大顾村的顾云芳老人收留了她。张辅世了解到这个情况,将小顾改接到了“希望之家”。
看到别的孩子加入了乒乓球队,顾改也要加入。从此后,顾改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经过近一年训练,顾改成为队里年纪最小、水平最高的队员。2004年9月,在第十二届雅典残奥会上,顾改与队友一举夺得TT4——5级团体冠军,站在了人类体育运动的最高领奖台上!这个昔日的苦命孩子,还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希望之家”先后成立了轮椅网球队、轮椅篮球队、轮椅羽毛球队,很快培养出了众多高手。寒来暑往,时光飞逝。张辅世和“希望之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国家输送专业运动员46名,培养出7个奥运冠军、8个世界冠军、12个全国冠军。如今,年过七旬的张辅世老人不顾体弱多病,仍日夜操劳着“希望之家”孩子们的成长与教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