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蒋新会 图/本报记者 张庆祝
■艺人简介
赵书侠,62岁,铜山区棠张镇高庄村冯楼自然村人,年轻时学会制作传统手工花灯技艺,坚持至今,是该村制作传统花灯最后的坚守人。
在我国,每到农历新年或元宵佳节,红红的灯笼总是少不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闹花灯、赏花灯、猜灯谜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历代文人墨客也以花灯为题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宋朝辛弃疾的名篇《元夕》中写道:“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欧阳修《元夕》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一语对花灯胜景作了形象的描绘,可见当时人们对花灯的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塑料电子花灯“一统天下”,可以点蜡烛的传统手工花灯则踪影难觅。在铜山区棠张镇高庄村冯楼自然村住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她仍然坚守着传统手工花灯制作,每逢传统佳节,她总是亲手扎些花灯,送给左邻右舍和爱玩的孩子们。她成了该村传统手工花灯制作最后的守望者。
扎花灯是手艺更是情结
记者前去采访时,赵书侠正戴着老花镜聚精会神地扎着花灯。她说:“快过节了,扎几只花灯,衬出点过节的气氛。这算不上什么巧手艺,只是趁个年景。”在赵书侠的记忆中,手工花灯最繁盛的时候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她们村人人都会扎花灯,一到年根,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花灯,一者是为挣些过年的零花钱,二者就是为增添节日气氛,大家都乐呵乐呵。“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我们村就是个花灯专业村,人们扎好花灯后,就到周围的双沟镇、徐州市里,走村串户,赶庙会赶集市,挑着一担担的花灯去卖。当时花灯不值钱,最贵的三四毛钱,便宜点的几分钱就能买。”
赵书侠告诉记者,“现在生活好起来了,不需要再靠老手艺吃饭了,靠老手艺也挣不了钱,年轻人都有了新行当。逢年过节时,我会扎些花灯,图个心里舒服,也能让孩子们娱乐娱乐。”
扎花灯是技术更是艺术
扎制传统手工花灯,不仅仅是在竹、木、高粱秸秆上糊上一层透明的白纸那么简单,这看起来只是个技术活,但实际上,制作精美的花灯,更是一种艺术。传统手工花灯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工序却有一定的复杂性,从选材、下料、糊制、美化等,每一步都需心中有数,就像画家作画一样,要首先做到心中有景,才能由景生情,制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精美作品来。做到意在手先之后,扎制花灯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技术活了。
赵书侠制作的花灯,非常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粗犷之中不乏细腻,不仅骨架结实、造型玲珑,色彩搭配和装饰画面也很有民俗风味。在花灯中点燃红彤彤的小蜡烛后,五彩斑斓的花灯,配上微弱的烛光,让记者回忆起小时候提着灯笼穿街过巷,那烛光照亮了儿时的不眠佳节,同时也照亮了童年的梦想,特有的年味儿一下子涌上心头。
赵书侠一般用徐州最常见的高粱秆做花灯的骨架,通过尺子、锥子、剪刀、竹篾等工具,把高粱秆首先截成长短适中的小段,再把高粱秆弯曲成四棱、六棱等形状做成上下的封口和底座,中间用几根较粗的高粱秆做成立柱,用锥子扎出槽后,用竹篾当成卯榫固定起来,外围根据花灯的形状排列好架子,并用竹篾连接起来,这样一个花灯的骨架就初步做成了。第二步是裱糊灯壁,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地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纱布,即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再用刷子蘸糨糊刷平,最后再粘贴上半透明的细薄纸或者透明的塑料薄膜。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刷子必须干净,裱糊的纸也必须糊得没有接缝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糊好灯壁后,接着就是糊灯的肩部和底部了,可以根据创意选取带有色彩和图案的电光纸,糊好之后,插入挑灯用的栓子和盛放蜡烛的木质底座,这样一个简单的花灯就做成了。如果还要好看的话,就需要进行彩绘、剪贴各种动物造型或者书写艺术字体了。
对于今年制作花灯,赵书侠有了新的打算,她准备在原来传统样式和花色的基础上,再创新一下形式,添加一些时尚的动漫形象,把传统花灯做得更精美、更时尚、更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这种传统花灯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本栏目征集人物线索
征集热线
85690466
85696795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