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杨思恬 刘昭君 魏朝星 尚庆迎
走进位于铜山西北部的沿湖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宽敞整洁的商业街道和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新年伊始,这个苏北偏远的国营农场处处躁动着蓬勃发展的春潮。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沿湖农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翻番、社会祥和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提到沿湖的变化,沿湖农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思新告诉记者:“干群关系零距离,才能换来心连心。”
干群接触面对面
沿湖农场坐落在美丽的微山湖畔,下辖一个种牛场和4个农业分场,1.3万人,耕地3万余亩,湖地近万亩。这里水源充足,生态优良,被省认定为国家级万亩稻麦高产创建示范区,素有“铜山粮仓”之美称。
作为一家老牌国营农场,沿湖既有发展现代农业的优越条件,也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社会负担,职工养老、医疗、房屋产权等,曾一度是“老大难”问题。“社会的稳定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先决条件。”王思新告诉记者,“为了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我们提出了敞开心扉、敞开大门,与群众接触零距离的理念,并且付诸实践。”沿湖农场把政府大院建成群众休闲广场,并设有办事指示牌、政策宣传栏等服务设施,让群众找干部“零障碍”。去年,场管委会还投资20余万元,建成民生服务大厅,推行“首问负责制”和
“一次性告知制”。管委会还要求班子成员上班期间敞开办公室大门,主动解答群众疑问。
一年来,仅王思新就在办公室接待群众来访120余人次。零距离接触,使群众的怨气有了一个直接的出口,也为管委会科学决策提供了民意参考。
弘扬正气树新风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王思新认为:“密切干群关系,形成发展合力,关键是消除干群的思想隔阂,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为拉近干群之间的思想距离,沿湖农场首先在树正气方面进行了探索。借助建党90周年、国庆和春节,农场管委会分别举行大型文艺汇演,以健康文化引导群众的文化自觉。去年,他们利用教师节,召开了全体师生参加的庆祝大会,10位“十佳教师”每人奖励一台价值3500元的电脑,13名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每人奖励一台价值4000元的“笔记本”。他们还在中小学发放了《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等书籍,在村规民约中增加了文明生活的条款。在健康文化的传播中,“爱文化、爱家乡、爱生活、爱国家”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也传递到百姓之中。
树正气重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自开展“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以来,沿湖60多名党员义务承担了该中心街道的环境保洁任务,并经常为街道的花木施肥浇水、塑体整形,使这条街道四季景色怡人。
群众心平才能气顺。一年来,管委会先后在三个分场和一个种牛场完成了“一事一议”项目共5大类23个,使全场农村小型水利、环场道路、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面貌有了改观。在工程建设中,管委会定期组织专业审计人员进行透明审计,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思想零障碍,干群才能心连心。全区京杭运河航道拓宽工程动员会召开以后,沿湖迅速掀起了地面附着物清理会战热潮,做到“账算清、赔到位、不变质、不强求”,仅4天时间,就完成搬迁翻水站5座,沿湖段3000多米航道全部清理结束等工作。
好事办到心坎上
“实现干群关系零距离。”王思新说,“关键要靠加快发展办实事,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无疑是群众最大的盼望,经过多方努力,沿湖农场管委会为符合条件的职工全部办理了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为50名农户办理了职工医保,今年还将为符合条件的职工继续办理。
“有房无证”曾经是沿湖农场职工的一块心病。去年7月,农场管委会组织30余名专兼职测绘人员对全场住户的宅基地基本面貌、建筑结构、占地面积等进行专业测量和评估,采取“测评一体、权证兼顾、阳光操作、公平对等”的工作方法,确保全场3461户人家无一提出异议,终于结束了沿湖自建场50年来“有房无证”的历史。
为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沿湖农场采取职工购置农机在享受国家购机补贴的基础上,管委会再补贴3万元的方法,激发了群众的购机热。去年秋季,农场职工新购置20台100马力大型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为一体的拖拉机,彻底改变了困扰沿湖多年的秸秆禁烧难问题,第一次实现了收割一块、耕耙一块、播种一块的预期目标。
不花老百姓一分钱,
党员干部义务出工,投资20余万元的场区农路交会处修整一新;投资20余万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新修208县道部分损毁路面,解决职工行路难问题;今年夏季前,还将完成六项惠民工程……一桩桩让百姓听得到、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鱼米之乡、生态之区、幸福之地。政通人和的沿湖农场正在描绘着一幅幸福民生、和谐宜居、美丽动人的新画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