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亚鲁,徐州革命先行者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品读徐州

◎文/张成珠

徐州人民不会忘记吴亚鲁,每逢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庆典或纪念日,尤其引起人们对他的怀念。在彭祖园名人馆和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校园,为他塑造的纪念铜像前,总会有人默默凭吊瞻仰。彭城路1号新开发的时尚街区,在那林立的新型商贸大楼之间,还完好地保留一栋老式平房。山墙与前墙洁白一新,后墙与房顶的砖瓦依旧显示着它的沧桑。房檐下的匾额标明:“吴亚鲁革命活动旧址”,室内的展板还有历史介绍。大家习惯地将这座大院称为“西楚故宫”、这栋老平房称为“吴亚鲁旧居”。彭城路1号的历史厚重,不仅因为它有辉煌的古典历史,还在于它是徐州现代革命史的源头——吴亚鲁是中国共产党徐州地方组织的创建人,本市第一个党支部是在这里诞生的。

1923年,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由石牌坊街迁至这座古院,曾经的历代官署一度变成校舍。这年6月吴亚鲁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接受上级党组织派遣,于8月来到徐州,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这栋房子,就是他办公和生活的地方。他以女师为主要阵地,并利用职业之便联络各校进步师生,组织“徐州青年互助社”,在戏马台阅览室等处活动;引导大家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多次作专题演讲,积极宣传反帝反封建、妇女解放新思想;还经常举行时事讨论会,启发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4年6月1日,吴亚鲁与进步青年在戏马台阅览室召开徐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正式建立了徐州地区最早的团组织。这个支部的诞生,标志徐州市成为江苏省第三个建团的城市。团组织建立后,广泛开展学生工作,恢复一度瓦解的学联,组织徐州中学和培心中学的团员编印《徐钟》、《培心青年》期刊。五卅运动爆发前后,吴亚鲁又深入到北关陇海铁路车站及农村,在工农群众中开展工作,联合社会各界,掀起反帝爱国运动。他还组织召开大会,通电全国和段祺瑞执政府,谴责英、日帝国主义暴行,声援上海工人的正义斗争。由于吴亚鲁在团内已先后发展了朱务平等中共党员,按上级指示,中国共产党铜山(徐州)支部于1925年6月成立,吴亚鲁任支部书记,并兼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徐州地方执委书记,这是徐州地区最早的党组织。

吴亚鲁原名吴肃,又名吴渊之,1898年出生于江苏如皋潮桥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5月,任团地委主要负责人,并主持成立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工作。暑假回到家乡,吴亚鲁创建了南通地区最早的进步组织——平民社,创办社刊《平民声》。以后到徐州工作两年,1928年初调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兼管厦门、香港、台湾等地党的工作。1930年1月,吴亚鲁到山东工作,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他亲手创办了当时的省委机关报——《山东红旗》。1933年,他不幸被捕,在敌人严刑逼供面前坚不吐实,到抗战前夕才被释放。1938年初,吴亚鲁任湘鄂赣特委委员,秘书长,公开职务是新四军平江嘉义留守通讯处秘书主任。

1939年6月12日下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国民党的第二十七集团军根据蒋介石的密令,派兵包围新四军设在平江嘉义的留守通讯处,将涂正坤(新四军参谋、湘鄂赣特委书记)骗出机关杀害后,又冲进留守处找负责人,吴亚鲁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挺身而出,大声说道:“我就是负责人,有事找我!”身陷重围,英勇搏斗,中弹后仍高呼口号,壮烈牺性,时年41岁。1939年8月1日,在延安人民追悼“平江惨案”被害烈士大会上,中共中央送的挽联写道:“在国难中惹起内讧,江河不洗古今憾;于身危时犹明大义,天地能知忠烈心。”其中包含着对吴亚鲁同志的崇高评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