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构建新机制平台为目标,我国多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将在今年以总结、深化、新设形式浮出水面,从而大大激发土地管理的制度创新活力。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日前结束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说,今年国土资源管理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是组织开展各类改革探索和试点经验的总结、提炼和规范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加快制度供给。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突出问题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提升新探索、新经验;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改革合力。
围绕社会高度关注的征地问题,国土资源部将“总结提升、转化一批试点经验”。特别是福建“三到位”、河南郑东新区“和谐拆迁”、广东“留地安置”、海南陵水农民自主实施征地拆迁等实践探索。重庆地票交易制度和成都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经验,广东“三旧改造”等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及节约集约试点经验等,也将进入总结阶段。同时,“持续推进、深化一批改革试点”包括深化城市用地审批制度改革,部署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共同责任机制试点建设。
徐绍史说,今年还要“部署安排,新设一批改革试点”。主要包括在总结推广成都、佛山等地建设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经验基础上,在部分地区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并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力争启动中原经济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等配套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土地调控差别化政策试点探索。
■楼市声音
主基调基本不变下的宏观政策,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我认为主要是确保实体经济,保持8%至9%的合理速度的货币供应。相对于危机前,我们的外需在减少,高投资水平不够持续,而且已经形成了房地产泡沫,已经付出了地方融资平台隐藏的风险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比前两年而言必须相对紧缩银根。
我认为,目前市场关心的微调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放松银根,而是针对中国金融市场融资效率不高,在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同时,调控贷款规模、社会融资总量等。比如,在房价已经出现变化的情况下,微调并不意味着放松对楼市的调控,而是针对融资体系的不完善、机制的不灵活而进行的一些补充性的制度安排。
夏斌(国务院参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微调并不意味着放松楼市调控
目前的首套房贷政策应定向放宽,当下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首套房贷控制较为严格,优惠利率基本取消,而且贷款周期延长。对于既能买房、信用又不错的客户应予以放开,帮助恢复房地产交易量,同时带动上游产业的逐渐恢复。建议将目前保障房的覆盖面进一步放大,因为房地产行业矛盾最大的是夹心层,这是最需要关注的。保障房面积适当扩大,质量稍微高一些,位置稍好一些,适当提高租金,长期出租,这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长期持有的良性资产。而单单指望房价下降来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问题,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李稻葵(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首套房贷政策应定向放宽
既然要微调,必须选好“松绑”的对象,对刚需购房者松绑是必须要考虑的。楼市之所以会在以前“火爆”,除了炒作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有广大刚需购房者的“支撑”,没有刚需购房者的最后“买单”,楼市泡沫早就破灭了。刚需购房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对楼市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必须要充分考虑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是经济,更是民生。2012年的楼市还将继续处于严冬,让楼市活跃、保持生机的关键,也在刚需购房者。所以今年的调控要着力于满足刚性需求,刺激楼市发展,降低首付比例、下调贷款利率,减轻购房者负担,这样的话,必将激活一大部分潜在购房者,也可缓解当前的冷清市场,这是最好的微调。
贾卧龙(中华房商合作联合会执行主席)
刚需是楼市保持生机的关键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直接影响了19个产业,间接影响到42个产业。房地产与钢铁、铜、电解铝、石灰、水泥、玻璃、家电、汽车、家具等诸行诸业,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钢铁、铜(甚至前一段的金)都大跌了一场,各行各业十分萧条,失业潮随年关临近又出现了。因此中国宏观经济的下行态势十分明显。房地产价往下打,老百姓拍手称快。但这是何等严厉的超经济的行政手段啊!房地产市场下去后,它全面的严重的副作用怎么办?没有全面统筹的大思路,令人十分不安,但我们对房地产调控引起的全国经济下行,冷却,衰落及引起的失业潮,消费投资大幅下降,却没有全盘的应对举措与整体思路。从未看到一个国家房地产大跌而经济能强劲的。
谢百三(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著名金融证券专家)
宏观经济的关键是房地产
保持成交量稳定,保证固定资产增速,是2012年房地产的两个大底。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增加投资者持有成本,地方政府从土地收入转向税收,成为托住房地产的巨掌。这几年是用光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的几年,楼市估值中枢将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缓慢下降,最终通过数年的时间,估值中枢整体下行至与收入、通胀率接轨的程度。
叶檀(《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著名财经评论家)
如何避免房地产硬着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