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育信息化五项工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记者从市政府刚出台的《徐州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中获悉,我市集中推进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工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工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工程等五项校园工程,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将达到85%,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我市将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结合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全市数字化校园建设,2015年全市基础教育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以基础教育和职业学校为重点,达到不低于1000M到校、100M到班的宽带接入,确保学校的每个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及全校师生安全、方便地接入互联网,网络带宽满足日常教学和办公需要;加快校园网支持互联网、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进程,学校接入的控制点配备良好的网络安全系统,有效隔离不良信息;推进校园无线网络建设,探索移动互联网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应用,数字化环境场所覆盖率达50%以上,普通教室信息设备终端能够满足网络环境下多媒体互动教学需求。加强基础教育网站建设。重点抓好各地教育门户网站和农村学校校园网站建设,提倡农村学校利用国家、省、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空间及其他社会化公益空间自主建站。2013年实现城区各类学校网站全覆盖,2014年乡镇及以上学校网站全覆盖,2015年农村学校网站全覆盖。以“简明、实用”为导向,强化网站的校务公开、家校互动、应用服务等功能,发挥网站的平台性门户性特点。建立网站督导员制度,强化网站巡查的力度,探索学校网站建设互助机制,促进学校网站建设的均衡发展。

实施“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工程,推进网络教研常态化,深化优质资源应用,特别引起记者的关注。到2015年,基本建立市、县(市区)、校、企协同的教育资源服务共享环境,实现80%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平台、工具应用)通过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机制。以区域网络备课为支撑,将备课与集体教研、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检查反馈等教学和管理环节相结合,以教研为核心,重过程、重监控、重共享,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研管理工作流程的重组再造,形成跨校分工、网上研讨、共建共享研究成果的新型校际、师际关系,实现校本教研成果与教育服务平台资源汇聚系统的无缝对接,形成较完善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网络团队教研机制,深化优质资源应用。建立徐州网络教研系统,实施远程互动教学和教研,开展跨校、跨区域学科教研组教研、网络赛课、网络评课系列活动,推进网络教研的常态化;深入开展长三角地区网络结对和我市城乡学校网络结对,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网络结对全覆盖,促进网络教研向纵深发展。

同时加快推进“彭城公开课”建设。充分发挥名师、专家在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名师讲堂”。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按学段、学科系统规划开发“彭城网络微(视频)课”,形成与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匹配的资源体系。以促进教育均衡为主线,结合区域特性和校本课程资源特色,实施名校课堂教学在线直播和点播,打造“彭城直播课堂”教育品牌。到2015年完成各学段主要学科重点课程全覆盖,基本形成我市基础教育网络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对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加强资源应用模式研究和探索,在农村中小学校和薄弱学校遴选试点校,以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为依托,开展同步课程“点对点”应用模式研究,通过名师同步课程资源县(市)区级应用研究、区域性课程共享研究等项目,探索在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的资源应用范例,探索名师同步课程资源与学校课堂教学和教师教研的深度融合。实现农村每个教学点配备基本视频接入设备和相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学点与中心学校同步教学,全面实现“优质资源班班享、人人用”。

在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中,将利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名师共同体”网络研修社区和“名师工作室”,利用“徐州教师培训平台”建设“精品课程”,重点推动中小学与中职教师教研空间建设和应用,通过教师网络研修,提升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结合江苏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建立一批省级、市级“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展“智慧课堂”等应用实验。建设“徐州教育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推进自主学习平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推广应用,提高过程性评价和自主学习水平。

以徐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全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对教与学的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建立教学智能分析系统,科学诊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过程。深入探讨跨学校的课程选修、图书资源共享、综合素质评价、学习过程分析、办学行为动态监测和评价,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建好网络备课和教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排课、学生选课。建立教师、学生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及时跟踪、反馈、评价教师学习、教学和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管理与评价的流程重组再造,提高信息技术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能力。中职和高等学校要结合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身份识别、校园服务的电子标签应用试点,为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