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责任重于泰山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1902年,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有段这样的文字:‘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先生一个世纪前就指出培养青少年责任意识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未来。而今,实现中国梦更需要青少年有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将个人命运、成才成功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锻造成为受社会欢迎的有用人才。可以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意识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张德超如是说。从今年3月起,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1800所学校200万中小学生中迅速掀起了“责任教育”的热潮。

两份调查问卷的警示

抓好学生的责任教育迫在眉睫

2012年,徐州市大马路小学老师王银娣对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内容涉及“你能每天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吗?”“你关心父母工作的情况、家里的收支情况吗?”“你有过随手扔垃圾的行为吗?”“孩子在家能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吗?”等若干个问题,借此了解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统计发现,65%的学生没有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20%的同学只有在家长的督促下才会整理;只有15%的学生能做到每天自己有条理地整理物品。70%的学生从不做家务,22%的学生难得做一次;91%的同学从不洗自己的内衣裤、红领巾等,只有9%的同学偶尔洗过;90%的学生感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没有关心过家里的经济来源、父母工作的情况;82%的学生有过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

同年,徐州市教育局对3000名高中学生进行了类似的调查。结果发现,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很少参加社区服务活动;76%的学生没有关注过教室的灯、风扇在无人情况下是否关闭;92%的学生不会主动做家务;44%的学生有在公共设施上留下印记的经历……

这两份问卷给徐州教育人带来了深深的思考:责任意识是一个人能够立足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是民族兴衰、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而其形成,往往与儿时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中小学生加强责任教育,迫在眉睫。

德育工作的新契机

让“责任教育”成为学校主旋律

《谈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层级建构》、《将责任融入学生的生命》、《用“惩戒”激发学生的责任感》,100多篇文章,100多位来自徐州基层县区教育局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11月22日通过《徐州市中小学德育论坛》的形式,有针对性地深层探讨了开展责任教育的方法、措施和对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徐州市教育局提出“从责任的角度出发,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理念,将“责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切入点,作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全面推开,首创“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祖国负责”的主题教育模式,要求全市各中小学生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社会时间、团队活动、亲子沟通、入学仪式、成人仪式教育等形式,立足业余党(团)校,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课堂教学,将责任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融入学校整体德育、融入家庭教育、融入社区教育。

据此,各地各校提炼出了适合本地本校的工作重心。新沂市教育局请专业演员录制了《快乐礼仪》专题片,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讲解起居礼仪、做客礼仪、学校礼仪、宿舍礼仪、乘车礼仪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了文明礼仪规范,使学生自觉按正确的准则约束自己;徐州五中提出了“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让他人伤害自己”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对生命负责;科技中学从“止步鞠躬问好”这样的细节入手,让学生变得更文明礼貌;大屯矿区第一小学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形式进行有的放矢的责任意识培养,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悟到人与人相处时的责任感;徐州求是小学开展“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走进社区做志愿者,帮助打扫社区卫生,照顾老弱病残,铲除非法广告等,使学校教育不再孤立,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