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统与传播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主讲:孙涛

“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结个竹篱笆。田角绿擎芋头叶,豆棚黄上丝瓜花。老牛虽瘦不偷力,浊酒譬无聊免赊。最是网船相识熟,寻常买得贱鱼虾。”清人沈瑾学的一首《秋日漫兴》,清新,可爱,活脱脱便是经典乡村布景。我敢肯定,读过它的人大多都会喜欢,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首诗。

因为其中有一句记不太清了,前两天我用“百度”搜索“秋日漫兴

沈瑾学”,没想到全部显示结果竟然只有十条左右。如今每天无数次使用网络搜索,早已经习惯了动辄百万、甚至千万级的搜索结果,而这仅至十位的搜索结果着实是我没想到的。网络时代,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草窠里蹦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搜不到的,我实在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感兴趣的人竟然仅是可怜的十位数。

是我的搜索内容太生僻?试着又搜索“小小一村三十家,家家结个竹篱笆”,这回不错,出来好多页。可我查看了前十几页后发现,只有第一页有7条内容是关于这首诗的,其他的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更惨的是,就这么7个结果中,有一个居然还是兄弟我“贡献”的。前些年我出了一套名为《同一首诗》的书,一个叫“MAGGIE”的女孩在博客日志中提到了其中的第8本《村桥原树似吾乡》,就是在这本书中我曾经介绍过这首诗。

在这套书的前言中我写了这样一段话:“经过了人生风风雨雨,看惯了红尘悲欢故事,一点点发现,原来世间所有的情感,早已在唐诗宋词中充盈着……这套书是我花十余年时间独力完成,希望更多人的诵读能让书中历代诗文的作者欣慰,希望此书能够使梦回唐朝成为一种冲动与享受。”

我们总在说网上无所不有,网络拥有无穷的力量,可这样的搜索结果,实在让人痛心。我们总在说弘扬传统文化,可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做?窃以为,其实这事做起来并不难,关键是要意识到传统文化“建设”不只是搞建筑,更重要的是软件,而且我们要的是实际效果,而不是论文成果,所以不妨用用广告营销手段,别再整那些冠冕堂皇的套话。

比如学学“科学松鼠会”的方式,而不只是看着少数人一个松子一个松子地收藏,有些事只有靠国家整体的力量才能做到,在此建议相关部门成立起各个专项小组,充分借助网络资源,让文化的前缀词是意义重大的“传播”,而不只是供在那儿的“传统”。此事能行,功德无量,要义工的话,兄弟我先报个名。

为了吸引更多的作者,近日《收获》杂志宣布把稿费标准提至每千字400元—500元,该刊执行主编程永新称,《收获》的稿酬一向都是按照市场价走,比如曾刊发深圳作家杨争光的中篇小说《驴队来到奉先畤》,总字数有六七万字,作者稿酬最后给了28000元。我算了算,这六七万字的小说若印成书,印一万册,应该还拿不到两万元。

《收获》涨稿酬的消息发布没几天,《人民文学》有反应了,其编辑部主任邱华栋称,原来的稿酬是200元—400元,现在《收获》提高标准了,他们研究后可能也要跟着提。也就是说,《人民文学》的稿酬今后可能将超过千字五百。

对于靠稿费吃饭的写手们来说,“《收获》高价收货”自然是利好的消息,但能不能“吃得消”还不一定。无需讳言传统文学刊物的影响力急剧下降的事实,似乎现在的报刊亭很少能看到《收获》、《人民文学》这样的刊物了,也很少听到有人提起。如此幅度提升稿酬,纯靠其自身去进行市场竞争显然是做不到的。想要“水涨船高”,刊物的质量和发行量也同步跟着提升,并非易事,如果稿费涨了,销量不涨,那很可能变成小圈子的狂欢。恩格斯说过:“如果涉及利益,几何定理也要被修改。”口口声声淡泊名利的文化人其实账算得最仔细,就本人目前为止所接触过的文联、作协等不以市场论英雄的文化机构,但有项目资金,最终能申请到手的,往往很少会是普通会员。

当然了,也可能这是小人之心了,作为曾经风行一时,文坛最高端的文学刊物,不至于如此小肚鸡肠。韩寒办《独立团》时说过一句话,“要大气,先大方”,现在的形势下算是大方了,也就有了“大气”的基础。记得网上还有句话说“真正有魅力的女人,让人第一眼看到她的胸脯,第二眼看到她的胸怀”,想引人注意,“大气”之余还是要有点手段的。

适者生存,在文化界也一样,而要想重建辉煌的文字江山,绝不只是钱的问题。叔本华说过:“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希望更多的机构能够负起引领和提升人们理解和欣赏能力的义务,别让传统文化在人们的视野里日益边缘、生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