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枚 刘作霖 通讯员 张薇
核心提示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徐州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的关键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美好徐州”主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着力推进五大重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重点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坚持超前培育、快速发展,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确保在连续快速增长的高起点上,两者仍保持60%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实施一批重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着力提高新上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比例,确保新投资项目中高新技术项目占比达60%以上。
强力推进物联网重点项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重点加快“感知矿山”物联网建设,围绕矿山人员、设备和环境“三大感知”
技术,加大扶持支持,尽快形成地下安全感知成套应用技术,加快向产业化发展延伸,打造物联网产业链,力争2012年物联网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集成国家、地方及社会创新资源,选择徐工、中能、协鑫硅材料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创新潜质的龙头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重点扶持帮助,集中力量培育10家超百亿元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重点二: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
今年,全市将立足加快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向提高研发水平方向转变。确保2012年本土大中型企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率达到75%以上。
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质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更高水平科研活动,并加大政策支持扶持力度,创建一批省级、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引领和带动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产业聚集区、研发聚集区和科教聚集区,针对企业创新创业技术服务需求,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实施和加强公益性服务机构运行补贴,鼓励驻徐高校院所大型科学仪器、科学数据、科技文献、自然科技资源等全面向社会开放。加快发展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四大平台。
重点三:推进聚集区加快升级
依托驻徐高校集成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聚集区提档升级,推动徐州高新区加快发展,并充分发挥徐州高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产业集群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要素集成开发,尽快建成国家级高新区,把徐州高新区打造成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和引领区。
推动开发区升级转型,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要职能,加快建设科技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等,力争培育更多的高新企业、高新产品,使全市各类经济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以上。
推动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升级步伐,争取进入全国十强;推动徐州师范大学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徐州医学院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园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