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美慧
铜山是徐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区。多年来,铜山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苏北第一、江北领先,位居全国百强县第41位。2010年,铜山在苏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近年来,依托自然生态环境,铜山坚持“环保立区、生态兴区、科技强区”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天蓝、地绿、水清等系列工程,坚持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之路,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荣誉。
铜山,在奔向幸福和谐之梦的道路上,挺起生态脊梁,昂首前行。
机制作保证
全民共创生态区
铜山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拥有华润、华鑫等4家大型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是华东地区电力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输出地。在为全省乃至华东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铜山也承担着沉重的生态负担。
长期以来,铜山形成了以采矿、冶金、焦化、火力发电为主的传统产业格局,资源型工业特征明显,规模扩张式成为主发展模式。由于生态空间的限制,这种发展模式已临近“存续界点”,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唯有将“量”的增加转化为“质”的突破,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实现质量提升。
基于此,铜山区委、区政府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将国家生态区创建摆在“五区”建设的重要位置,全民动员、合力推进。
铜山区委托省环科院编制完成《徐州市铜山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并经省环保厅技术评审、区十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后实施。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生态区创建领导小组,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创建网络,并将生态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工程,保障生态区创建有序开展。
近3年来,全区用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年均增幅达50.3%,远超GDP平均增幅。
“三推进”为抓手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不能只是一句口号。铜山区以“三个推进”为抓手,招招击中生态治理的命门。
一方面,以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为抓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倒逼机制,对环保不达标且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对完不成提标改造任务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十一五”以来,先后关闭13家小造纸企业、15家小焦化企业,17家水泥厂30座立窑,淘汰400立方米高炉6座,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提档升级传统工业。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刚性措施,实施大型电厂脱硝工程,督促钢铁企业完成脱硫改造。自去年以来,投入2.5亿元对冶金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向精密铸造、铸管等产业链下游延伸,鼓励新建余热余压发电和固废物综合利用项目,有效回收、循环利用二次能源,降低高炉工序能耗,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业,产品认证数量达681个,认证面积达14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90.8%。
第二方面,以创新驱动、技产融合为抓手,推进新兴产业崛起。
以实施教育部“蓝火计划”为契机,对接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缔结了“5+1”产学研联盟,成立淮海创新研究院、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发展;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均与高校建立联系,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院士工作站3家,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高新区建设为载体,调优产业布局,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新医药、矿山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形成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车辆制造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达50%以上。去年8月,徐州高新区成功升级为苏北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并获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命名。
第三方面,以科学布局、分类考核为抓手,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各镇特点及发展方向,全区划分为鼓励工业发展镇、限制工业发展镇、禁止工业发展镇三类。将鼓励工业发展镇作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一区三园”工业发展格局,一区是高新区,三园是利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张集维维产业园和三堡物流园,另保留7个工业集聚区,园区外不再上工业项目。对限制工业发展镇,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对禁止工业发展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做到科学定位、分类考核、主业突出、个性发展。
“五工程”为重点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重点突出。铜山区以“五个工程”为重点,打出一套组合拳。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2007年以来,全区累计整治采煤塌陷地2.56万亩,并加快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坚持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六位一体”,筹集资金16亿元实施推进水利、交通、土地整治、特色农业体系建设、绿色生态、历史文化建设、旅游观光、村庄环境整治八大工程。与此同时,铜山在主城区大力实施山水修复工程,投资2.35亿元对娇山湖区进行综合整治;借鉴苏州园林造景手法,投资8000万元建设无名山公园;投资1.2亿元对楚河(原二十五里沟)进行生态修复。
实施绿化造林工程。铜山区启动“二次进军荒山”行动计划,两年来客土上山95万立方米,三级翻水160万立方米,共栽植乔木180万株、灌木230万株,绿化荒山1.65万亩。加快绿色通道建设,投资2700万元,完成104国道利国段绿化。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0.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4.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4平方米。
实施清水工程。铜山区不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目前区镇两级已建成13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开展流域综合整治,在奎河流域投资5000万元对藕河、坡河等河段进行生态修复,又投资1000多万元对潘楼等7条中沟进行清淤治理,并依法关闭两家大型化工企业和3家造纸厂,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强生态区保护,确定1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总面积478.6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3.9%。
实施蓝天工程。铜山加大城市扬尘治理力度,切实控制工地扬尘污染,推行绿色文明施工管理模式,做到建筑和土石方现场全封闭作业;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大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镇村公交体系,在城区设置公共自行车点44个,投放自行车1400辆,方便居民绿色出行;整治燃煤、油烟等空气污染,将城区设为禁止燃煤区,对燃煤锅炉进行强制淘汰或改造。
实施城乡环境综治工程。连续五年开展“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铜山区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示范区”,汉王、丁塘等14个自然村被命名为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三星级康居乡村”。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垃圾收运体系,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要求,在徐庄、茅村、张集、刘集、汉王5镇分别设置区域性压缩式中转站,其余镇均建立垃圾转运点,运输车辆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4%。
环境与经济双赢
实现民生幸福
目前,铜山区20个镇(区划前)中,铜山镇获得国家级生态镇命名,9个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省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全区319个行政村全部创成市级以上生态村,实现全覆盖。该区也已通过省级生态区技术评估。
全区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空气良好以上天数较往年有所增加,去年空气良好以上天数就达到330天,指数良好率由2008年的85%上升至去年的90%,五年增加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31.2%。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两年翻两番。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经济运行实现量质齐升。
民生幸福指数大幅提高。2013年,铜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13849元,比去年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到24679元,比去年增长8.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公众对环境保护满意率达到95.8%。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