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南启祥,菏泽市鄄城县临濮镇人,1936年3月出生,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6年7月后任沈阳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兼某师师长、某军副军长等职,1985年8月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199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他一生亲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从司号员成长为司令员。
从司号员到司令员,南启祥的个人传奇也演绎着我军发展变化的历程。这个早在1978年便提出太空战略的共和国高级军官如今依然体魄健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到什么时候都得为党和国家效力!”南启祥反复强调,“不要认为在如今这个讲求个性的年代里,把忠诚摆在嘴边好像很落伍,到什么时候,军人的忠诚之心都不能变,青年人的热血肝胆都不能丢!”
南启祥自幼丧母,家境贫寒。12岁那年跟随父亲南永安(时年44岁,1949年9月在南下解放江西途中光荣牺牲)一起参军,在中野1纵2旅5团,父亲被分到团部当炊事员,南启祥被分到通信连司号排,成了一名司号员。父子参加的第一仗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
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南老说,第一次上战场,不紧张、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这种怕,不是怕死,是人身体的本能反应,是不适应战场的表现,军人都要经历这么一个心理过程。
1948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被围在安徽双堆集的黄维兵团开始了决战。战斗第一天,南启祥所在部队经过大半夜的急行军后与敌人遭遇,全班战士要站在一个高地集体吹冲锋号。当时,头上炮弹飞,耳边枪声响,那是他第一次上战场,虽然很紧张,却还是挺起胸膛,迎着敌人的炮火吹响了冲锋号。号声一过,司号班就按照命令隐蔽起来。他和战友们刚刚卧倒,敌人的两发炮弹就在刚才他们站立的高地上炸响了。经过这次考验,以后每次打仗他都没再紧张过。“我们小号兵没有枪,不过这一次我有了一件武器——一枚手榴弹”在这场战役中,南启祥就用这枚手榴弹俘虏了一个国民党兵。
在接下来的渡江战役中,他的表现更为勇敢。1949年4月21日夜,他们团作为第二梯队在安徽的安庆地区强渡长江。敌人的炮弹一颗接一颗地在渡船周围落水爆炸,弹片横飞,并激起几丈高的水柱,掀起接连不断的巨浪,推得渡船倾斜激荡。在进入敌人的机枪火力射程范围后,为了减少伤亡,战士们全部俯伏在船舱里。即将到达对岸时,接到命令后的南启祥迅速爬出船舱,冒着枪林弹雨,有如神兵天降般屹立于船头,挺直腰杆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冲啊!杀啊!”战士们如潮水般冲上了江岸。战斗胜利了,南启祥荣获了参军以来的第一份荣誉——一枚渡江战役纪念章。
从12岁投身革命,南启祥将军一生亲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从一名小小司号员一步步成长为司令员。其中,最难忘的还是在战场上吹响战斗号角的那段岁月。
战场上,司号员算得上是最危险的兵种之一。因为敌人知道,司号员的身边一定有指挥员,必然会集中火力攻击这一点,而且无论火线上有多么危险,别的战士可以隐蔽在战壕里,司号员却不能,他只有挺起腰板吹响号角,鼓舞战友冲锋向前!
1949年开国大典时,南启祥和他的战友们正战斗在江西萍乡地区。当天,全体官兵都集中在了一个空旷的大山坡上,与遥远的北京同步等待毛主席宣布建国的声音。在消息传来的那一刻,一支由200多人组成的庞大的司号员队伍共同吹响了号角,庆祝新中国的诞生。那一刻,南启祥几乎用尽了平生的力气,吹得嘴和腮都麻了。“当时的这个号就是进军号,后来我们一口气拿下了江西萍乡,围歼了敌人30万人的部队。”
说完,南老将他珍藏多年,伴他经历南征北战的一把军号拿了出来,抚摸良久,最后决定将它捐赠给淮海战役纪念馆。从此,淮海战役纪念馆又增添了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卫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