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
前不久,来自英国的博物馆学专家安德鲁·麦凯、布莱恩·伊顿造访我市。除了带来英国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外,两位英国友人的到来还带来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徐州民营博物馆的生存发展路在何方?
徐州民营博物馆和国内众多民营博物馆一样,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民间收藏热的兴起,同步发展起来的。曾经风光一段时间,但大多数民营博物馆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
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事业,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如果它的性质是“公”,而资金的来源是“私”,在这一“公”一“私”之间,民营博物馆很难找到自身的平衡点。究其原因,博物馆运营需要较高的成本费用,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一个博物馆的所有经营收入能够达到投入费用的30%已经算得上经营有方了。民营博物馆的创办人在创办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在发展过程中一旦财力不济,生存环境便十分艰难。
由于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故而我们看到徐州民营博物馆的整体运行状况令人担忧。令人担忧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由于缺乏媒体宣传,民营博物馆大多鲜为人知,除了圣旨博物馆由于毗邻龟山汉墓,因了“绑大腿”效应而有些知名度外,其他的像王秀春创办的陶艺奇石博物馆、李世明创办的中国教科书史料馆等10余家民营博物馆都名气不大。安德鲁·麦凯评价圣旨博物馆“这里的藏品质量令人震惊,达到了国际水平,但遗憾的是,没有被更多的人知道。”圣旨博物馆尚且如此,其他民营馆可想而知。普通参观者若要寻找这些民营博物馆,需要多方打听,辗转多次方能如愿。
另外,在我市多家公立博物馆已经或者即将免费开放的背景下,势单力薄、多为仓库性质的民营博物馆,由于馆舍条件较差、文物保护欠佳、陈列文物鲜有更新等原因,很难对公众产生吸引力。
面临这些压力,民营博物馆的发展究竟路在何方?回答好这一问题本身就很难。这是因为民营博物馆在中国还是个新事物,尚处于摸索阶段。一方面,它们有其生存的价值,往小了说,它们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往大了讲,它们是维系中华民族文明延续的精神纽带。另一方面,它们又时时面临毁灭的危机,因为民营博物馆一直存在准入制度不完善、扶持政策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恐非一人之智,一时之功,一地之力。就笔者浅见,要化解民营博物馆的生存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争取政府与文化部门的支持。既然民营博物馆也是为公众服务的公益事业,那么政府就有义务出台相关政策,指导、鼓励和支持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如果民营博物馆能像国家博物馆那样可以申报职称、申请经费,并有自己的注册制度、藏品登记制度等,政府有关部门该管理时去管理,该指导时去指导,该服务时去服务,那么民营博物馆就可能很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民营博物馆不能“等、靠、要”,应该立足自身,突出特色,找准定位。虽然民营博物馆在规模、藏量与展品更新上很难与公立博物馆相提并论,但其优势在于可以从专题特色上下功夫。比如历代教科书收藏与展示,无论是在收藏领域还是在现有理论研究领域,都少有人涉猎,值得收藏家与学者深入挖掘,做强做大其特色。但是这些藏品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研究、开发与保护。
再者,民营博物馆经营者应该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通过各种媒介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对于民营博物馆来说,收藏展览只是其最基本的功能,门票收入杯水车薪。民营馆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应该像圣旨博物馆一样,善于“借势”,与周边的大旅游结合起来,融入旅游精品线路之中,不断扩大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民营博物馆还可以通过中介机构使其馆中的藏品得到参加国内外巡回展出、馆际交流的机会。也可以举办各类交流活动,通过俱乐部、会员制、论坛等多种形式,与观众拉近距离。
从旅游的角度讲,中国的旅游市场慢慢成熟,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性休闲和知识性消费的需求正在迅速提高,很多文化旅游景点正在遭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不足的发展瓶颈。此时,民营博物馆如果能专注于文物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不断推出深度旅游产品,再加上各种措施的助推,枯木逢春就指日可待。
民营博物馆是我们民族之历史与文明的载体,维系它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共同的职责,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探讨与努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