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3,徐州文化记忆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一场戏

《迁变》首演

创新柳琴戏表演模式

◆事件回放:

2月5日下午,大型原创柳琴戏《迁变》进行了首场演出。这部由江苏省柳琴剧院创新、改良的大型现代柳琴戏,以徐州城市建设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基层拆迁干部在推进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艺术地再现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确立、推行的关注民生、让利于民、还绿于民的徐州模式,以及由此展示出来的生态人文、山水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的改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音乐上,加上了现代元素交响乐;在舞美上,进行了虚实结合;在服装上,全部采用渐变色,这在全国戏曲舞台上尚属独创。

◆解读:

一位作家说过,保存一种文化遗存最好的载体有两样,一是建筑,二是戏曲。作为浸润在几代人血液里的文化遗存,柳琴戏与徐州人而言,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存在。对于“人负雄杰之气”(苏轼语)的徐州来说,没有妩媚多情“拉魂腔”,是一幅不可想象的文化图景。

这或许就是市委、市政府决定改良一部柳琴戏的初衷所在。它不仅是为了打造出一部更好看、更具时代感的新戏,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打造出一个样本,对更多面临生存危机的老剧目、老艺术表演形式、老民间手艺的传承起到示范效果。

《迁变》的首演无疑达到了这种目的。对此,《迁变》男主角朱树龙感慨:“只要我们认清时代发展的主题色彩,并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老表演方式,在创作新曲目上、在融合新的文化元素上下功夫,让现代文化反哺传统文化,以柳琴戏为代表的老艺术表演形式,一定能找到新的机遇。”

一部剧

《汉风华章》室内版首秀

让汉文化走向全国

◆事件回放:

去年9月,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汉风华章》在美丽的云龙湖畔隆重上演。这部大戏通过声光电等全新舞台元素,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经典人文故事、百年风云变幻、万千风俗世相。为了让这出精彩的汉风大戏能够经常性、常态化演出,成为一部走向江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舞台艺术精品,该剧在首演后,马不停蹄地进行从室外剧到室内剧的改编。

5月30日晚,《汉风华章》室内版在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前线大剧院上演。当厚重的黄钟大吕之音响起,历史之门缓缓打开,沿着长长的时空隧道,大屏上的战场与舞台的战场连成一片,让人仿佛进入到两千年前汉代初期的历史画卷。楚汉相争,金戈铁马,十面埋伏,美轮美奂的盛大汉典,如梦如幻的歌舞翩翩,当《大风歌》响起的时候,大汉之风的刚健、雄浑、自信,在剧场内外豪迈地张扬。

◆解读:

十七届六中全会后,“舞动汉风”成为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市委、市政府责无旁贷擎起大旗,倾力实施“舞动汉风”“四个一”文化建设工程。

作为“四个一”文化建设工程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汉风华章》表现了徐州两汉文化的多姿多彩,该剧从室外走向室内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编,也体现出戏曲走向大众、走向市场的大趋势。由此剧,两汉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次改编完全按精品工程的标准打造,因为被寄予“厚望”。该剧编剧创意者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处长胡永明对其的希冀是三个留下:为徐州文化留下一台立体诠释汉文化之魂的汉风大戏;留下一支能够推动文化精品生产的编、导、演队伍;留下一笔能够提升本土演艺装备水平的艺术资产。

对于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旅游热门城市的徐州而言,着实需要这样一部舞台艺术的精品,把徐州汉文化的底蕴展现给全国乃至于世界的宾朋。据悉,该剧还将进行精打细磨,做国家精品,然后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通过这台戏了解两汉文化,了解徐州的文化精神。

2013年,徐州发展的关键词离不开“文化”两字。串穿全年的文化大事件,许多已跨越市际、省际的地域界限,具有全国意义上的影响。于南京首演的《汉风华章》室内版便是一个生动例证,这场华彩大戏将汉文化带上了全国的舞台,并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亮点。

事实上,在一线城市出现“文化过剩”和“伪文化”遍地开花的势态下,徐州,始终处于对文化的期盼中。因此,2013年,无论在文化活动上,还是在文化建设上,徐州都以更丰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更上一层楼”的文化诉求。

值此岁末,我们分文化活动及文化建设两个篇章,梳理徐州文化发展的脉络,以一个个镜头串连起2013年的徐州文化记忆。从中,你可以看到徐州在提升文化品质上的努力,也可以期盼2014年徐州文化事业日臻美好。

一个节

首届“汉风读书月”

让城市浸润书香

◆事件回放:

7月6日上午,徐州市首届“汉风读书月”暨淮海书展开幕式启动,活动的主题是“同享阅读快乐,共建美好徐州”。

活动由徐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文广新局等单位主办,期间集中开展图书展销、主题演讲、捐书助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多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书籍纷纷打出3到8折的优惠活动。整个“读书节”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

活动中,主办方还邀请了徐州籍著名作家赵本夫亲临现场,为广大读者做“读书与视野”的专题讲座。赵本夫说:“徐州读书文化积淀很厚,我觉得它对整个社会风气、整个民气的改变有着极大的好处,读书月持续地号召读书,尤其政府出面号召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浮躁之气在消除,走向平和平稳,走向一种从容。”

◆解读:

与深圳已经举行了三十年的“读书月”相比,徐州的起步确实有些晚。但好在终于还是有了。

我们不能虚妄地想象,仅靠一个月的活动,就能让所有人都变成读书爱书者。但他至少表明了人们对知识、对阅读、对读书人的尊重;更表达着一种姿态——它用这种方式告诉市民:读书月,将成为政府全力打造的一项知识传播活动品牌,其中也包含着政府经营“文化城市”的坚定决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虚妄地想象,仅靠一个月的活动,就能给徐州这座城市马上带来巨大的变化,但它总会改变些什么……这,就足够了。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轻拍了拍翅膀,一个月后,美国的德克塞斯州就刮起了一场龙卷风,专家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因此,多年后等我们回头看时,或许才能更清晰地发现读书月对这座城市的意义所在。

一个人

徐州男孩李琦夺冠

草根的成长离不开家乡的滋养

◆事件回放:

在10月7日的《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决赛中,来自徐州的选手李琦是当晚最耀眼的明星,经过4轮演唱,以一首深情的《真实》,战胜了其他三位强劲对手,最终获得总冠军。

“我是‘蘑菇头’李琦,来自江苏徐州,今年23岁。我浑身上下最满意的地方,就是我的发型,以前在学校里,有同学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提到‘蘑菇头’,大家都知道是我。”李琦201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系,比赛时的这段个人简介,让观众一下子记住了他的形象。“我特别爱唱情歌,朋友们都说,我在唱情歌的时候和平时很‘二’的样子完全不一样。我一开口,大家都会静下来。”

正如比赛结束后,节目组为他做的专题片中所说:他不帅,但他热爱音乐;他不高,但他坚持梦想;有人说他太像卢广仲,但他只想做自己;他年龄不大,却清楚地知道不该向现实妥协、放弃梦想。

除李琦之外,近期闪耀在荧屏上的徐州明星还有周艳和李明等。年初,“最会唱歌的小时工”徐州周艳不负众望,获得《星光大道》2012年度总决赛的季军;4月中旬,被网友们称为“鬼步舞王”的贾汪塔吊工人李明在建筑工地跳的鬼步舞在网上引起轰动,一夜之间点击率超过数十万次。之后他又陆续走进了浙江卫视和央视的演播大厅。

◆解读:

音乐是很好的感情传达介质,一位优秀的歌手就是城市最光鲜的形象代言人。曾经的“快女”给四川及“川音”带来过近乎轰动的音乐号召力,陈楚生走红后成为海南的旅游形象大使,而“李琦”们的出现,对徐州音乐和文化产业势必有所推动。

同时,“李琦”们还有同一种身份:草根。虽为草根,却极好地诠释了中国梦。在他们一夜成名的背后,实则有其成功的必然。首先,在他们的血液里有种敢作敢为、奋发有为的徐州精神,对他们起到了激励作用。其次,他们敢于追梦,对于梦想的执着以及敢于创业的闯劲、稳定的心理素质,是其成功的支撑因素。从追求梦想,到实现梦想,再到挖掘拓展梦想的过程,也是对“中国梦”的一种具体诠释。

三项奖

徐州作品闪耀“群星”

贴近群众的才是好的

◆事件回放: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作品类决赛于10月25日在山东威海胜利闭幕,我市参赛的徐州唢呐《苏北风情》、小品《浪漫的事》、徐州琴书《文明村的风波》3件作品分别荣获音乐、戏剧和曲艺类“群星奖”,获奖数量位列我省13个省辖市之首。同时,沛县文化馆馆长王宝红喜获全国“群文之星”荣誉称号。

没有造星沃土,哪来群星闪耀。3件作品获奖,是在传承中创新视角下,我市群众文化艺术不断繁荣的写照。徐州市文广新局社文处处长乐成长豪情满怀:“徐州能获奖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止这3件,其实还有很多。”

◆解读:

唢呐和琴书,两种艺术形态都是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成为群众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此次能在中国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的争夺上摘得三奖,关键还在于,三部剧皆在传统上创新,在创新上接地气,真正做到了贴近百姓。

正如我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朱世平所言,“这些作品都是群众在生活、在劳动中创作出来的。近年来,徐州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使市民在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对文化的追求不断提高,为群众艺术创作的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群星奖”获奖的背后,是我市着力发展群众文化的种种努力。一大批惠民文化演出活动的举办,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探索和创新,带动全市社会文化发展,使基层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文化实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