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声乡韵总关情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张琦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岁月留声,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背景音乐。

以音乐的命题考量历史名城徐州,她该有着怎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悠扬?

彭城鼓鸣

一通通鼓声,奏出了远古神话,也记录了4000多年前徐州先民的生活步履。

李石剑的叙述,让一段远古的音乐往事在我眼前鲜活起来。

原来,彭城的“彭”字,本是鼓的意思,“彭”字的左半部为鼓的象形,右半部的三撇则表示连绵不断的鼓声。《徐州府志》记载:“唐尧封大彭氏国,其城在大彭山下”,这个部族的酋长就是赫赫有名的彭祖,这个部族聚居的地方就是如今的古彭徐州。李石剑告诉我,鼓声如雷手如电,在那个“击石拊石”的年代,徐州先民用双手敲出吉祥,也让大彭氏国的后代子孙不再沉寂。

也许是他一生与音乐结缘的关系,聊起挚爱的艺术,表达自己的见地,李石剑的讲述总会有种音乐旋律般的深情美好,仿佛音乐家在音符跳动间的抒怀。

采访李石剑时,他座位旁的书桌上撂放着十余本与徐州音乐文化有关的书籍。作为徐州文联的老人,李石剑多年从事徐州音乐史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他说,徐州音乐文化的历史太久远太丰厚了,但因古代记谱方法的滞后未能传承,“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故音悠悠

“四面楚歌”的典故告诉我们,在金戈铁马的拼杀中,刘邦是用一首楚歌来迎接胜利的曙光的。一曲《大风歌》磅礴雄壮。徐州人都知道这是在2200多年前,由汉高祖刘邦亲自击筑,引吭高歌的杰作。可这“筑”是什么样子的呢?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筑有十三根弦,样子像筝,演奏者左手按弦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李石剑一边用手比划着,嘴里还不忘模仿着乐器的声音,认真的神态,让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显得格外质朴可爱。

伴随老人的娓娓而谈,我翻看着《彭城乐脉》的书页,徐州的音乐文化似一泓清冽山泉,从远古流淌而来,其间的点点星光,也逐一清晰起来:

唐时的彭城音乐界,不独有那位“善歌善舞,雅多风姿”的关盼盼,更活跃着一支编制庞大的乐队,还曾排练上演过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在宋代,词是配了音乐用来唱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一杯庆功酒,一首《永遇乐》,醉醺了黄河夜月,夜宿燕子楼的徐州知州苏东坡,咏唱了一段彭城佳话;明末有一位外号叫“汤琵琶”的演奏家汤应曾,这个邳州人曾奏《楚汉》一曲,可谓“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被后人认作是那首著名的琵琶大曲《十面埋伏》的前身;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徐州终于有了自己的音乐教育,如今徐州市第二中学所在地,就是当时“云龙峙前,汴河绕后”的文庙,这所学校有专门的乐队编制和学习内容,设有“歌生舞生”36名,管乐弦乐击打乐皆有教授,想来他们的演练一定有如交响乐般的气势恢宏……

战歌铿锵

或恢宏磅礴,或悲凉凄婉,或热烈欢快,或风趣戏谑,或婉转轻灵,徐州的音乐文化表达千种仪容万般态的心声,而在峥嵘岁月里,她更能表现人们的壮怀激情。

李石剑说,市区南门口的一条青石铺路的小巷,就曾飞出了一串音乐传奇。1933年在这条小巷里成立的“艺波音乐会”,音乐教育家郑培心、刘乐夫、曾亚夫集结了一批音乐爱好者,带给乡亲父老音乐启蒙和享受,而在1937年以后,许多音乐人又纷纷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到敌人后方去,把强盗赶出境……”在同仇敌忾的抗战时期,一首《到敌人后方去》流传在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角落。李石剑说,这首歌的词作家便是徐州茅村赵庄人赵启海,作曲家冼星海为这首词插上了音乐的翅膀,成就了一首浸透热血的战歌。

“老人在这歌声中追寻青春岁月,少年也会在这歌声中去肩负灿烂的未来……”提起《团结就是力量》,李石剑称赞这是一首跨越时代的战歌。“这是徐州人的骄傲。这首歌的词、曲作者都是我们徐州老乡,词作家叫牧虹,曲作家叫卢肃。解放前夕,在进步青年中,在支前大军里,这首歌被广为传唱,配合着解放战争的炮火,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和平年代,抗洪,赈灾,抢险,每当危难来临时,人们也总会从这首歌里汲取力量。”

回声嘹亮

《南泥湾》、《白毛女》、《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从徐州合群巷32号的一户贫寒人家走出了人民音乐家马可,虽然他早在1976年离开人世,但如今他作品的传唱度仍可用“家喻户晓”来形容。“马可是一座辉煌不朽的丰碑,为我们留下了一座艺术宝库。”李石剑动情地说。

一条音乐长河,奔流向前。

新中国成立后,一茬茬的音乐才俊在家乡沃土上成长起来,走进乐坛。京胡圣手燕守平、指挥大家谭利华、笙演奏家雷建功等,都声满中华,享誉海外。

《彭城乐脉》里的那篇《花开一岁》,令我印象深刻。文章回忆的是徐州市委文工团“花开一岁”时的往事。那是1949年,团员们最大的26岁,最小的仅13岁,“这些刚参加革命的姑娘、小伙,有着抑制不住的锐气和坚定的信念,一个个像活蹦乱跳的马驹,似穿柳腾空的雏燕,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李石剑这样描写当年的情景。

虽然遥远,那些被阳光涂染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李石剑看来还是那样清新美好。“作为她的一员,我当年15岁,而今岁入耄耋,那阵阵鼓鸣,声声弦歌,仍然在我的记忆中鲜活着。”他在文中这样写到。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真善美的艺术,总可以穿透岁月,历久弥新。对于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时代,音乐的意义都是如此。

■著书人语

钢琴上的弦虽长短不一

但每根弦

都发出应该发出的固定乐音

流动在不同的旋律中

人生也如此

找准自己的恰切位置

———李石剑

█作家小传

李石剑,1934年出生于安徽濉溪。词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1957年始任职于徐州市文联至离休。曾担任《徐州歌声》、《说唱徐州》、《春雨词刊》等刊物编辑,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词曲作品200余首。著有徐州音乐文化研究专集《彭城乐脉》,歌词、诗文专集《流动的诗情》、《早开的迎春花》、《红叶碎影》,主持或参与编纂大型文献《履迹———徐州市文联60年》、《徐州民间音乐集成》(4卷本)、《清泉·熔炉-优秀歌曲百首》、《彭城歌萃》、《徐州民间歌曲集》、《说唱文粹》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