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州名亭的旧梦新雨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 鲍丕勇 朱静 图/彭城书院提供

11月22日晚,潇潇冬雨没能阻挡市民参加彭城书院小雪茶会的脚步。著名文化学者、彭城书院院长汉风在掌声中登上讲坛。这是彭城书院成立以来的第134场节气茶会讲学活动,讲的是《徐州历史名亭的旧梦新雨》。

汉风先生说,中国的四大名亭即滁州的醉翁亭、长沙的爱晚亭、北京的陶然亭、杭州的湖心亭,都是因为一首名诗或者一篇名文而名响九州。徐州自古人文荟萃,名流辈出,铸造了很多不朽的历史文化名亭。在这些名亭中,尤以与孔子有关的观道亭,与刘邦有关的泗水亭、丰西亭,与苏轼有关的放鹤亭、快哉亭最为著名。

放鹤亭

放鹤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头上,原为宋代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

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

才华横溢,醉心于道家修身养性之术,隐居于云龙山西麓黄茅冈,以躬耕自资,奉养父母。他养了两只仙鹤,每天以训鹤为事,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亭因此得名。

大文豪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与张天骥结为好友。元丰元年秋,苏轼写了《放鹤亭记》,除描绘了云龙山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外,还称赞了张山人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因此文脍炙人口,被选入清人吴楚才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编订的《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诸多因素聚合,使云龙山和放鹤亭因此闻名于世。

“名山与高士,人地两相倚”,人们喜爱幽雅的放鹤亭,也自然地怀念飘逸豪放的苏轼和张山人。

放鹤亭屡坍屡修,世代存留。

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徐州都司戴时宗、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徐海道吴世熊都曾重建过放鹤亭。辛亥革命后也曾修过。但嗣后年久失修,到解放前夕放鹤亭已破败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修缮,恢复旧观。

1979年放鹤亭又加整修,彩栋丹楹。焕然一新。原来悬挂的乾隆所书“放鹤亭”匾额,改用苏轼笔迹,重新制匾,高悬其上。这样更加富有历史感,增加游人的兴味。放鹤亭内窗明几净,四壁张挂名家书画,清爽雅静。

泗水亭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在秦汉时代,亭是基层行政单位。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刘邦到了壮年,经地方乡绅的推举,在泗水亭做了一名亭吏,经过一段时间试职,后来被任命为亭长。泗水亭就是为了纪念刘邦当年在沛县的亭长岁月而兴建的。后来,东汉著名史学家、辞赋家班固,为此创作《泗水亭碑铭》,四字一句,八字一韵,彰显刘邦建汉功业。

古泗水亭,世代相传。

现在的泗水亭坐落在沛县泗水亭公园内,为两层阁楼,典雅别致、小巧玲珑、古香古色。亭前为水池,颇得江南风韵。公园内有“樊井”、“泗水亭碑”等多处古迹。

丰西亭

丰西亭在丰县城西,是纪念刘邦斩蛇起义的遗物。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押送一批农夫去骊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刘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骊山也会被按罪杀头。于是走到丰西泽就停下来,饮酒大醉,夜里干脆就把剩下的所有农夫都放了。这些农夫中愿意跟随刘邦的有十多个。

刘邦带醉行走在丰西泽中,让一个农夫在前面探路。这个人回来说:“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我们还是回去吧”。刘邦趁着酒劲说:“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害怕的!”于是走到前面拔剑将蛇斩断。从此遁入芒砀山中躲祸避难,并招聚人马,伺机起事。

丰西亭因为刘邦的义举而四海蜚声。丰县县志记载,丰西亭毁于兵燹,尔后又有兴建,屡毁屡兴。为使古迹不至漂没,以光泽后世,公元1992年秋,由丰县人民政府和原王沟乡政府在李胡集村重建此亭并镌石为记。

观道亭

观道亭,位于吕梁风景区凤冠山上,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率弟子到此观洪悟道而闻名天下。

孔子到徐州吕梁观洪的故事记载于《列子》、《庄子》等典籍。鲁哀公三年(前492),孔子周游列国,离开卫国、曹国,抵达宋国的彭城。

他来到了吕梁,站在高山上,俯视奔流不息的泗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庄子 达生》篇记载:“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他见到一位男子在吕梁洪中游水,以为他要寻死,就命弟子去拯救他。没想到追随数百步之后,那个男子浮出水面,披头散发,边歌边行。孔子惊愕,就向这个男子求问蹈水之道。那个人就说:“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孔子还不明白,再次追问。男子答:“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意思是我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这就叫做故常;长大了生活在水边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性;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生活着,这就叫做自然。这句由徐州一位普通村夫说出来的话,揭示的却是中国文化最深的“道”。

孔子观洪的地方后来成了悬水村(即今之凤冠山倪元村)。明嘉靖十四年,吕梁洪工部分司主事张镗,往谒孔庙,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以家庙所藏孔子任鲁国司寇时的真像见示。张镗命人刻石以记之,并出资兴建了“观道亭”,以纪念孔子观道的情怀。

观道亭附近还有一个“晒书山”,据说当年孔子观洪时随身携带的书简被水浪打湿,在此晒书。观道亭不远处还有一个村子叫“圣人窝(村)”,也是纪念孔夫子当年行脚于此的。

快哉亭

快哉亭位于徐州旧城东南角,现快哉亭公园内。

北宋熙宁末年,李邦直持节徐州,在唐代薛能阳春亭故址重建此亭。一天,太守苏轼登城步入新改建的亭内,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从此,这座阳春亭便易名为快哉亭。快哉亭后又名奎楼,百姓俗名之拐角楼。奎楼祀奎星,为文人崇祀之神。古时每年五月十六日有庙会,香火甚盛。奎楼与南部奎山塔遥相呼应,构成古城徐州的一大景点。

快哉亭在历史上也屡毁屡建。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海道吴世熊重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太守桂中行又进行扩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因十年动乱遭受严重破坏,1989年又拨款在原址上重建。重建的快哉亭坐南朝北,是快哉亭公园内东南角高出地面五米的一座独立院落。沿着二十多级台阶攀登进入枣红色的大门,跨入快哉亭幽静的小院,亭楼主体建筑坐落正中,古式敞廊环绕相连,显得层次分明。院内的配房、花坛、太湖石河各色花木,交错别致。院门外台阶下的石板路、小桥,直通对面仿古建筑逍遥堂。小桥东西大面积的荷花池中,凉亭、水榭、曲桥相通。春夏之际,荷花妖娆,清香四溢,占地七十多亩的快哉亭公园,已成为闹市区中安静优美的景点。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汉风先生说,为更好地保护、开发与宣传徐州历史名亭,弘扬徐州文化形象,吸引世界的目光聚焦徐州,建议我市有关部门尽快发起创办“中国历史名亭论坛”,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组建“中国历史名亭学会”。倡议得到肯定和赞许,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徐州名亭将彰显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光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