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邦文化节,引领经济文化新超越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编者按

“刘邦故里、大汉之源”,沛县是一片汉文化浸润的厚重热土。近年来,沛县在经济快速提升的同时,文化建设蓬勃发展。刘邦文化节的巨大带动效应,创新中不断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根植于浩浩汉风的乡土艺韵,润泽这里的百姓。

从即日起,本报将从刘邦文化节引领、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全面反映近年来沛县在“领舞汉风”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本报记者 王正喜 见习记者 黄启源

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为沛县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奠定了沛县迈向现代化的良好基础。为加强对刘邦和汉文化的研究,促进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沛县从1996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刘邦文化节”,旨在“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迄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并被评为“全国十大品牌节庆”。“刘邦文化节”已成为沛县对外交流沟通、对内凝聚人心、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金字招牌。

以刘邦文化寻根

推动沛县产业升级

统计表明,九届刘邦文化节,共签约项目300多个,总投资400多亿元,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00多个,总投资300多亿元。淮海经济区特色商品交易、文化产品展销活动,欢乐购欢乐游活动,高祖庙会、物资交流会、刘邦故里游等活动,深受沛县百姓欢迎和广泛参与,有效拉动了消费,繁荣了商贸。

依托刘邦文化节等活动,沛县对外推介境内资源优势,加大招大引强力度,产业培育成效显著。十多年来,沛县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异军突起。铝加工产业以大屯铝业11万吨电解铝为龙头,集聚上下游产品总投资100亿元的项目10个,沛县已成为全国第三

大新型铝型材生产基地;煤盐化工集聚上下游产品总投资150亿元的项目13个;农产品加工集聚总投资100亿元的规模以上企业145家。2011年,沛县跃居中国产业百强县第24位。

如今,沛县城区商贸经营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年商品交易额50亿元。房地产开发建设住宅小区30个,总建筑面积600万平方米。江苏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入驻沛县。“中国肉鸭之乡”、全省特色蔬菜种植第一县、全国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这三大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惠及百万农民的富民产业。

以刘邦文化为核心

打造汉文化高地

沛县县委、县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认识文化要素在县域竞争中的重要支撑和核心作用,把刘邦文化节作为统揽一个阶段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高举“领舞汉风”文化大旗,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发展新路子。

自首届刘邦文化节举办以来,沛县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提升为重点,先后投资1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沛县汉城、沛公园、汉之源景区、世界刘氏总会会馆、大风歌广场等一大批汉文化和生态景观相融合的景区景点,修缮改造了汉城公园、汉城广场、汉街、泗水亭公园和龙飞地雕塑等。占地近千亩的沛县汉城,成为展示两汉文化的重要窗口,龙的传人溯源寻根的必到之地。在建设系列工程的同时,沛县还以历史文化命名新城区道路、广场、建筑,使新老城区此类名称达到100余个,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汉文化使古城沛县充满活力,具有独特的精神和魅力。刘邦文化节的举办,为沛县的城市建设找准了方向,突出“文脉、水脉、绿脉”三条主线,加快建设“帝王之乡、滨湖之城、绿色之都”。

弘扬大风精神

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沛县把节庆转换为可常年消费的文化产品。

如今,大风精神和汉代创造精神的大力弘扬,极大地激发了沛县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了和衷共济的力量,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刘邦文化节是对沛县文化成果的检阅,文化节极大地激发了沛县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九届文化节推出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上乘、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其中《四季舞魂》荣获省“五星工程奖”金奖;唢呐《苏北风情》获得省第九届“五星工程奖”,并入围全国“群星奖”大赛;歌曲《大汉刘邦》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戏歌《我的苏北大平原》、电视专题片《汉风流韵》、文化专著《天下汉风》等10余部作品获市“五个一工程奖”;卡通舞蹈剧《快乐的龙飞鸭》获第六届全国校园文艺演出金奖。

围绕刘邦故里文化传承和历史民风,以武术、唢呐、书画为突破,沛县打造“武术之乡、唢呐之乡、书画之乡”文化品牌。全县涌现出群众文艺演出团体16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点58个,成为沛县群众文化的靓丽风景。目前,全县仅中国书协会员就有10余名。

九届刘邦文化节,一步步走过来,沛县越办越自信,越办越有魅力。一个“历史”的题目,一个以“古人”为主题的节日,被沛县人民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办成了富有时代创意的文化大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