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鲍丕勇 蒋新会 图/本报记者 孙井贤
这里曾闪烁过远古的火种。早在一万年前,人类的足迹就已遍布,花厅古文化遗址、钟吾国都城遗址倾诉着历史的沧桑与久远;
这里曾弥漫着战火与烽烟。古有吴越分霸、楚汉相争、孙膑减灶胜庞涓、曹孟德伏兵败吕布、韩世忠聚将灭金兵,近有徐玉珍策马战日寇、陈毅元帅运筹帷幄显豪情;
这里曾人文荟萃,墨客骚人摩肩接踵。蒲松龄借景寓《三仙》、高冠《游司吾山记》脱尘飘然、倪瑞璇莲池《咏蛙》叹徭赋,更有乾隆皇帝三次登临,留下“第一江山春好处,秀丽山河发藻新”的感慨;
这里青山似蝶、水如明镜、曲径通幽、竹林古刹、仙洞秘府、飞瀑流泉,三仙洞、搬倒井、李存孝打虎、王母娘娘拉金车的传说更是令人心神向往。
这就是有着“江淮第一形胜”和“第一江山”之美称的文化名镇新沂马陵山。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丹桂飘香。
早上七点刚过,我们一行驱车踏上探访马陵山镇之路。从潘塘入连徐高速,车行一百余公里,历时1小时20余分钟,就到了新沂市,下了高速右转,南行10公里,历史文化名镇马陵山就到了眼前。
马陵山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东周时期钟吾国都所在地,也是清代著名民间女诗人倪瑞璇的故里。坐落其间的马陵山为著名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下车伊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登上这有“第一江山”之称的马陵山。
探寻马陵古道
体验第一江山
初入山门就踏上了马陵古道。导游小张介绍,马陵古道又叫古马陵道,战国时期著名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史载,孙膑于齐威王四年围魏救赵,被任为军师,他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败庞涓于此。齐威王十六年,他又用“增兵减灶”诱敌深入之法,将魏军诱入马陵古道,大破魏军,射杀庞涓。明代李先芳诗云:“迥合长堤卫水秋,满怀黄叶荻飕飕。居人近指马陵道,遗碛遥传瓦屋头。昔日孙庞曾决胜,至今草木尚含愁。不知七国皆迷地,犹自停车吊古丘。”此诗亦印证了马陵山之战。
沿着马陵古道往山上走不远,“第一江山”四个雄浑苍劲的大字就会映入眼帘。据说,乾隆皇帝从萧条粗犷的北地走到这里,在峰峦叠翠的马陵山里,不惟可以感受到千年历史的漫漫黄尘,更觉得这里是江南秀丽风景的一个起点——也许这苍茫与清秀、厚重与轻灵交会之处,触动了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御笔一挥,封它作了“第一江山”。
或许是前些日下过雨的缘故,或许本就是山里泉水的滋润,脚下的青石台阶显得格外有味道。青石湿润润的,罅隙里的苔藓生机勃勃,散发着嫩黄的绿,让人不由得把脚轻抬轻放起来。
拾阶而上,短短几分钟我们就来到了清代当地著名女诗人倪瑞璇《咏蛙诗》石刻处。“草绿池清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面对封建王朝繁重的徭役赋税,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无奈而悲愤的身影,不由得让人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在苍翠松柏的掩映下,清幽的山隐寺出现在面前。寺庙不大,前庭后院,当天所见僧侣不多,据说大都云游去了,而游人亦不多,让寺庙有了一种超然物外之感。
导游说,风光旖旎的马陵山,历史上曾佛道共存,香火旺盛,有碧霞宫、山隐寺、泉潮律院、茶庵、金湖庵、禅堂、子孙庙等。其中以明代泉潮律院极负盛名,是苏北最大的禅林,曾有“南京到北京,马陵半数僧”的盛誉。明代诗人吴隐“碧峰高耸映朝晖,历历苍松滴翠微,古寺幽深僧课早,数声清罄逐云飞”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古刹辉煌而清幽的佳境。可惜的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古寺被日寇焚毁,据说日寇用了四车汽油和白磷等燃火物,大火烧了11个昼夜,寺庙被彻底焚毁。
伴着幽泉沥沥、松涛声声,我们来到了三仙洞。三仙洞是马陵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相传洞内有蛇、蛤蟆、蟹三仙聚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三仙”故事,编入《聊斋志异》,成为传世名篇而家喻户晓。而让三仙洞具有伟大意义的是,在解放战争初期,陈毅元帅在“三仙洞”内运筹帷幄,指挥了著名的宿北大战,全歼国民党军二万一千五百余人,活捉69师师长戴之奇。战后,陈毅元帅满怀胜利豪情,挥毫赋诗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突显在苍翠山林中赭色汉式的宿北大战纪念碑亭,已成为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性建筑。至今三仙洞内放煤油灯的石凹子和挂地图用的小孔,仍清晰地记载着那伟大的一幕。
在三仙洞的旁边,有开凿于元朝初年的七真岩洞,又名七仙君洞,洞内石壁上镌刻全真七子像,造型精美,神态自若,虽经岁月的流水冲刷掉了几分容颜,但他的存在却给后人留下一丝敬畏和神秘感。洞前叮咚的泉水,落入洞中的石盘,在阳光的映照下溅落如珠,故名珍珠泉。泉水下流成溪,深夜万籁俱寂,常闻淅沥雨声,近溪草木,清晨湿润,每如雨后,龙泉夜雨的著名景观,便由此而来。令人惊喜的是,当天由于阳光璀璨,如丝如缕的泉水上映出了彩虹,让人叹为观止。珍珠泉虽然是个不大的小泉,水却清凌可人,弯下身来,撩一把泼在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让人感觉大自然无限美好和生命在舒张。
走出三仙洞,我们走上了仙人桥。桥身是用青石铺成,据传说有仙人路过此桥,故此得名。站在桥上,极目远眺,远山隐隐约约,如一位远离尘嚣的高人,脱俗高洁。过了桥,从山顶俯视,脚下是红土红石,远看湖边巨石如一只只乌龟伸着脑袋,所以,美名叫“群龟探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马陵山,山山相连,湖泊处处,泉水淙淙。水的滋润使马陵山弥漫着淡雅和清奇,滴翠的芭蕉,含露的松针,亭亭玉立的毛竹,还有龙泉、仙人泉、珍珠泉、长寿泉、老虎窝瀑布和大龙沟瀑布等飞瀑流泉,有的似白龙飞舞,有的似烟雾腾空,有的似捣珠崩玉,各显其奇,成天然画卷。
站在李光地诗碑刻处,放眼望去,只见远山如烟,林深似锦,山石如青黛皴染,山林似笙簧鸣奏。古人云:“马陵一小山,远势有千里,山自司吾矗起,旋伏旋起,断续转变,似串珠走马,群雁穿云,蜿蜒螃礴,即翕复张,气势雄壮,藏幽掩丽,形胜之美称于江淮”。真是好一派壮美景观!
花厅文化遗址
东方的金字塔
马陵山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从花厅古文化遗址和小徐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这里居住的人类,生活在五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作为马陵山的景点之一,“苏北第一藏”显示着马陵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馆内展出的全都是民间收藏爱好者收藏的文物。在所有的藏品中,最具有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是花厅遗址的出土文物。
导游介绍,“像这些琮、璧它都是古代宗族的首领用来祭天祭地的礼品,像前面这些形象各异大小不一的,大多是装饰一类的饰品。”
1952年发现的“花厅古文化遗址”,就位于马陵山风景区西北海拔60米的丘陵高地,为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晚期文化遗址。
据介绍,花厅古文化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其占地三十万平方米,保护范围南到花厅村,北至小徐庄,西至吴山头,东至北沟圈子。我国最早的人殉现象就是在这里发现的。从出土的珍贵文物研究表明,有良诸文化相同的特征。证明这里居住的人类约在五千至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
南京博物院于1952年至1989年组织了4次规模较大的挖掘,发现墓葬78所,出土骨器120件,玉器1000余件,陶器1000余件,石器136件。为探索中国文明史起源,研究淮河下游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16号墓的主人为一壮男子,在其墓中出土了近百件不同质料的文物,最珍贵文物是一串玉串饰;另外尚有17岁以下少男少女各一名和三个幼儿为这位墓主人殉葬,专家们由此断定了这位墓主人的地位颇高。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一文中说:“商代晚期是中国奴隶制的发达期,也是人殉制度的鼎盛期,殷商文化的渊源应该到花厅文化里去寻找。”上海自然博物馆黄象洪教授在《东方文明之光》一书中说:“在大汶口文化发现40年来,已发现的近百处遗址的两千多座墓葬中,上述情况十分罕见。这一课题为探索中国奴隶制的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极为重要。”山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学海在考察过“花厅文化遗址”后也说:“花厅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特大型聚落,花厅墓地高等级贵族墓葬的人殉制度,表明花厅遗址已经进入古国时代。”花厅文化被学者称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它们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而随后发现的小徐庄古文化遗址是一处大汶口文化早期偏晚阶段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据专家介绍,小徐庄遗址出土遗物与之相距不远的花厅古文化遗址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与邻近的邳州刘林、大墩子遗址有较强的共性,在沂、沭河下游交汇区域属首次发现,该遗址出土有一定数量的南方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因素的器物,反映出早在距今5500余年前,比花厅遗址时代更早的时候,海岱区域和太湖区域的原始文化有了碰撞和交流,再次证实本地处在南北文化交汇的过渡带,为研究两地物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
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的思绪仿佛穿越了千年万年的时空,与久远的历史来了个零距离接触,除了感慨就是感动,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感慨,为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取得的灿烂文明所感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