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徐州山体“挂”上了车马出行图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 朱静 图/本报记者 聂伟华

4月25日至26日,英国著名创意经济学家、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约翰·霍金斯,应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邀请来徐考察交流。在徐期间,霍金斯颇感惊叹地告诉记者,徐州凤凰山上的“车马出行图”让他极为震撼。霍金斯说,“车马出行图”彰显着厚重而鲜明的徐州文化特色,这样的地域文化符号能让外地人顷刻间记住这座城市,记住这座城市的文化。

据记者了解,除了让霍金斯惊叹的徐州凤凰山上的“车马出行图”外,中国矿大南湖校区西门、泉山西坡一处裸露岩体及徐州两山口山崖上,均雕刻有“车马出行图”,这些表征徐州悠远汉风的文化符号,如今展示着徐州文化的脉络,塑造着徐州文化在创意时代的未来。

陡崖车马气势磅礴

作为交通枢纽城市,徐州每天迎接着八方宾客。乘坐京沪高铁,或从京福高速公路经过的人们,能看到这样一幅矗立在陡崖上的、具有张扬的个性和奔放灵动气势的图案——“车马出行图”。

日前,经过高铁徐州站区建设者的辛勤施工,凤凰山山体艺术美化项目基本完成。这一总面积达17600平方米的“车马出行图”,作为高铁徐州站区文化“新符号”如今气势磅礴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这幅‘车马出行图’是由8幅独立的小图构成,其中前面2幅为大雁图,中间4幅为车马图,后面2幅为祥云图。图案取材于我市出土的汉画像石。”市铁路办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凤凰山山体艺术美化项目位于徐州高铁站区东广场凤凰山北侧陡崖,东至京福高速公路边,西至凤凰山填方后斜坡,以具有徐州汉文化特色的“车马出行图”作为项目的主题元素,高55米,长320米。

“凤凰山原本为开采的矿山,北坡陡崖存在许多因爆破产生的不稳定岩体,与地面几乎呈90度角,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负责施工的上海企威视觉系统工程公司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稳定山体,使车马出行图“贴在”岩壁上,施工人员先期对掩体进行了爆破清理,并用锚杆加固,仅打入崖壁的锚杆就用了4500根,其中最深的锚杆打入岩壁内9米。

为了突出“车马出行图”的视觉效果,项目专门采用了程控发光模组技术。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幅附着于凤凰山山体上的“车马出行图”由3000套1平方米大小的程控发光模组拼装而成。在夜间,它可以变换成赤、黄、绿、蓝、紫五种颜色,视觉效果大大增强,可视距离超过3公里。

“凤凰山山体艺术美化项目的实施无论从城市规划意图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与公共艺术科学衔接、完美结合的角度,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和城市公共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创新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铁路办有关人士表示,该项目是徐州高铁区域生态公园的文化走廊,在现有的景观带上呈现地方特色文化符号,将加深人们对徐州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对高铁徐州站区文化资产构建、丰富徐州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岩体壁画凸显汉韵

泉山西坡一处荒废裸露的岩体上,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一幅“汉代车马出行图”岩体壁画,为我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幅岩体壁画由新锐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叶剑青主持设计,以具有两汉文化特色的车马龙图为主题造型,采用汉画像石中奔腾的马、疾驰的车、自如的御者等美学元素进行组合打造,伴以祥云飞踏、飞龙护行,充分体现一种积极向上、蓬勃进取的龙马精神。

“这幅岩体壁画的主题是汉风新韵。”叶剑青认为,汉文化是徐州文化深厚的根基,此壁画内容中有马、有龙,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积极向上、蓬勃进取的龙马精神。至于新韵,则是指把传统文化用岩体壁画这种新形式表现出来,将传统文化、绘画艺术和环境艺术整合于一体,形成完美的艺术之美。另外,此幅壁画的另一特色是,以岩石的肌理为背景,在平坦处作画,在凹陷处适当种植花草树木,把绘画与山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自然环境和人文艺术的完美统一。

另一处雕刻在徐州两山口山崖上的“汉代车马出行图”和“大风歌”,在三处车马出行图中,可谓历史最为久远,也广为文史学者赞扬。一些专家认为,该图不但美化了环境,同时也与其它的车马出行图逐渐整合成了一个文化系列,日益成为徐州鲜明的文化标志符号。

岩上汉文化需精琢

我市文博专家、文史学者夏凯晨表示,徐州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保存大量的历史遗迹外,还要通过多种手法营造历史文化的氛围,才能彰显城市的魅力和底蕴。利用绘画、雕刻等艺术手段反映徐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名城保护的需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汉代画像石的题材就被用于公共建筑物上,由我市已故著名建筑师翟显中设计的彭城剧院(已拆除)就镶嵌了一幅汉画车马出行图,90年代末建成的徐州博物馆墙壁上也雕刻了许多精美的仿汉画像石。我市许多的大型酒店、私家会所的堂面装饰也多取材于汉代画像石,可见汉画像石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夏凯晨说。

“我市是一个多山丘陵地区,曾经过度的开山采石对山体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修复残缺的山体、美化环境,一些艺术家开始在悬岩峭壁上雕刻描绘了仿汉画像石的图像。这种艺术形式不仅遮挡了残缺的山体,而且美化了山林,还起到宣扬汉文化的作用,是一种值得赞扬的好方法。”夏凯晨表示,比如刻在两山口岩石上的车马出行图就非常精彩,远远望去,奔驰的车马犹如从云雾中飞来。“优秀的复制艺术品在若干年后同样具有历史文物价值,有的还能成为传世之作。”

夏凯晨还提出,城市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集中地,美化城市的方法多种多样,可资借鉴的题材也十分广泛,不可千篇一律。汉文化的题材有的地方适用,有的地方就不适用。因此,要因时、因地、因环境而确定不同的题材。对于一些较大面积裸露的岩石,如果使用植物、水体、禽鸟之类的题材也能与环境相协调。“徐州山清水秀,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呼唤有更多、更美的作品出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