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蒋新会 图/本报记者 孙井贤
这是一个不是江南胜江南的梦里水乡,这是一座在桨声灯影里低吟高歌的小镇,这是一颗镶嵌在千里大运河畔的璀璨明珠,历经1300多年的时光打磨,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晕。这,就是古镇窑湾。
踯躅于窑湾青石铺就的小巷,穿越重门叠户的明清建筑群,拂去历史的尘烟,细赏古镇千古兴衰的画卷。窑湾的美,让人震撼。这种震撼不仅在于古镇之形,更在于浸润在古镇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扇窗一个门槛中的文化气息,这种浸透了岁月饱含着沧桑显示着千古兴替的文化气息,如一觞佳酿,让人醉得痛快,醉得情不自禁。
在窑湾水乡的柔波里,探寻千年的窑湾文化。
窑湾地理位置优越
文化东西南北交融
窑湾镇位于新沂市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东濒骆马湖,西傍大运河,老沂河穿镇而过),与宿迁、睢宁、邳州一水相连,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素有“东望于海,西顾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的描述和“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小上海”之称,也是苏北地区迄今保存完好的唯一古镇。
窑湾在东周时期为钟吾国辖地,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经过窑湾,使窑湾成镇,唐朝时窑湾建镇,始名隅头镇,公元1668年郯庐大地震,隅头镇被毁,后迁往镇南运河拐弯处筑窑烧砖,重建新镇。窑湾原来只是一处行船歇息的地方,后来的繁荣昌盛与运河的漕运和政权的推动相关。公元1668年,郯城一带发生了8.3级大地震,震后灾区急需人丁援助,为此清王朝在康熙农历四月初八发布诏令“凡到地震灾区开荒立业者,罪可赦免”。于是全国各地,福建、山西、安徽、江西、山东等地一批曾犯有死罪的前朝之臣和达官显贵纷纷携家带财来到窑湾。定居窑湾的多为智能人群。文化水平高的,多来自江南;武艺高强的,多来自各地领导反清将领;来自福建、山西地区的移民,多数是大富豪、大地主之家,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地震后一片废墟的窑湾建设成人间乐土、世外桃源。
“北贯山左,南驰江淮”,窑湾古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到民国初期,成为南来北往商旅的重要水上驿站,正是这种独有的优势,南北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窑湾,既有南方的细腻秀美,又有北方的粗犷豪迈。”
商业兴盛经济繁荣
窑湾成苏北小上海
明清时期,窑湾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是苏北鲁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船队南来北往,各地商贾云集,他们在这里贸易、投资,窑湾的经济日益繁荣,城市更加繁华。江南沿江一带的镇江、南京、扬州、常州、杭州、上海等地的商人利用运河水路来窑湾经商,并在窑湾南大街设“苏镇扬会馆”。福建沿海各地的商人在窑湾前河码头设“福建会馆”。江西商人在南大街设“江西会馆”。安徽商人利用淮河、古黄河来窑湾经商最早,在窑湾运河南埝设“安徽会馆”。
“陆路四方辐辏,水路舟楫连绵,市井喧嚣声迅达于数里之外”,资料表明,明清鼎盛时期,全国有18省商人在窑湾设立会馆和办事处,镇上有当铺、钱庄、银行、布庄等大小店铺作坊360余家。还有美、英、法、日等10国商人和传教士在此经商传教,建有教堂、寺庙十多所。一时窑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行人如织,古运河上更是“日过桅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到清末时,已有“小上海”之称。
在窑湾繁盛的商业文化中,还有一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夜猫子集”。窑湾自开大运河建码头,来往的船只很多,主要从事粮盐油料等运输。商家货船早晨开船前,要把几日内船上生活用品购齐,因此,地方上规定三更后开城门落下吊桥,农民的粮食、青菜、鸡鱼肉蛋上市,街上店铺、钱庄、布庄、油盐酱醋茶等生活日用品店同样开门,灯下营业。天亮后,商船开始出航,赶集的农民回归乡下家中吃早饭,街上开始罢集。这种每天下半夜繁华热闹,天亮人烟消失无踪的集,流传了几百年,人们称它为“夜猫子集”。据记载,窑湾的“夜猫子集”历史悠久,兴于明末清初。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描绘了“夜猫子集”盛况:“梆打三更满街灯,恭候宾客脚步声。四更五更买卖盛,十里能闻市潮声。”在窑湾民俗史话馆中,游客能欣赏到用现代科技声光电模拟出的人们赶“夜猫子集”的热闹场景。
街曲巷幽宅深院大
古镇建筑雄雅兼具
窑湾古镇现存清代和民国初期建筑813间,在苏、鲁、豫、皖结合部一带极为罕见,以有深巷、深宅、大院而为世人所青睐。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窑湾独特文化。窑湾古建筑遗产是运河文化的象征,在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街区规划为一个中心区,二条放射状古街道。古镇建筑既有北方建筑的稳实厚重,也有南方建筑的秀雅灵巧。体现出街曲巷幽、宅深院大、过街楼碉堡式等特色。
窑湾古民居是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物,全镇建筑总布局,根据历代军事家军屯营盘阵图而建。全镇依沂河弯构建成六华里方圆环形护城河,从城西北角至东南角,掘一条30米宽S型中心河,古阵称为八卦太极线。沿中心河弯南岸建一条6里长、4.5米宽的青石街道。全街仿江南水乡街道模式,街旁两厢楼房伸出1米廊檐,相互交错,举目一线天。人在廊下走,下雨天不被雨淋,夏季不受日晒。窑湾街巷的最大特点就是房高、街狭、巷深、地形斜,无法利用地形、天空等测判自己所在方位,所以即使是白天,游客也往往会迷路。
窑湾街道独特,民居宅院也各有特色。据记载,清康熙十年,窑湾迁来众多移民,这些来自全国八省的人群,设立八处会馆。移民因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建房风格自然不同。古镇西大街和中大街多居住山西移民,房屋布局结构严谨,宅面狭而长,窗小、门小、庭院小,这是山西人古建筑特色——“天井院”。福建人宅院门窗宽大,院子前有高大影壁墙,院道多为青砖、石板,建房多为木结构框架。苏镇扬会馆及住宅,是江南水乡风格,青石街道,两厢楼檐出厦。住宅和商业门市楼连接在一起,四进院落,室内多置木雕屏风,上面雕琢精致花纹,用工用料考究。
古镇最大的宅院当属吴家大院,前门在回民街口,后门在中大街,前后四进院落,全宅子午线80米,酉卯线20米,面南大门是座如意门楼,为紫红漆大门,1.5尺高门档,三级青石台阶。门两边青石鼓户对,门楼两边各一间耳房。头到院中央是座影壁墙,2米高,2米宽。吴家大院是明式砖木结构楼房,带有福建沿海建房风格,有防台风、暴雨功能,有防海盗门窗,院房布局前屋不能高于主屋。西屋房间不能多余东屋房间数,吴家大院院落宽大,是窑湾其它房屋不可相比的。
三大菜系三大特产
色香俱全营养保健
在清代,窑湾是苏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因其经济发达繁荣,饮食服务行业也很发达,酒楼餐馆布满大街小巷和船上。经过长期发展,窑湾菜肴形成了三大系列。窑湾船菜。夜晚的古镇码头商人云集,十多家歌妓活动在船上,她们多来自南京和扬州,用秦淮船菜和淮扬菜招待客人。做菜的原料出自运河、沂河内的活鱼、活虾、活蟹、鲜河蚌、鲜荷藕等,选用上好调料,精心烹调,色香味俱全,深受客商喜爱,自此窑湾船菜成苏北厨艺一绝。此外,淮扬菜、福建菜肴都各具地方特色,给窑湾的居民和客商带来了美味佳肴。
窑湾有三宝:甜油、绿豆烧、桂花云片糕。
窑湾古镇的赵信隆酱园店,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是生产酱油、甜油、豆瓣酱,但是留存至今的最为出名的,还是窑湾甜油,它是类似于酱油的一种调味品,鲜美度极高,是味精的10倍,甜油酱香浓郁,色泽清澈,鲜美爽口,体态浓郁,集鲜、甜、浓、香于一体。甜油的主要原料,是选用黄豆和面粉经过加工发酵后放入缸内,加入水和盐,白天阳光曝晒,夜晚月晒夜露,才能形成甜油。甜油具有健胃美容的功效,也可以增强人的身体免疫力。
窑湾绿豆烧原名绿酒,由明朝医学家李时珍研制而成,是明朝宫廷御酒,已有460多年的历史。明末宫廷御医赵学敏、御药师宗柏云等携绿酒配方隐居窑湾后,在绿酒中又加入红参、三七、砂仁等,使酒中名贵中药达50多种。用老沂河泉水,按传统独特工艺酿造。酒如绿豆汤色,因此更名为窑湾绿豆烧。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两经窑湾,饮此酒时,赞不绝口。后将冰糖(白糖)改为蜂蜜,定为贡酒,进入宫廷。由窑湾公盛涌酒坊批量生产,岁岁上贡。
桂花云片糕是用上等白糯米,经过60度温水浸泡,捞出后阴干水汽,拌沙子下锅炒成米花,再加工成细粉。这些糯米粉要放置半年后方能使用,这种食品在人体内易消化吸收。糯米粉、油、糖、桂花香料合成糕坯块,用特制的切片刀细切成片,每片薄如纸,厚薄一致、剥取易离、折而不断、卷而不碎,一片片品尝,入口香甜,软绵华润。
古镇窑湾,水乡窑湾。
如今的窑湾,如今的窑湾文化,带着氤氲千年的馥郁,伴着大风歌的豪迈,正在谱写着新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