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乔淑晨 通讯员 周锋 周新民
在去年底召开的徐州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铜山镇文化站被表彰为全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市委、市政府奖励。日前,记者来到铜山镇,一睹这个“全国文明镇”、“江苏省百强镇”的文化风采。
文化品牌
“一村一品”
铜山镇各个社区(村)文化站和中心广场上,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活跃着一个个动感十足的群体,或载歌载舞,或唱歌演戏,把乡村的日子搅得红红火火,精彩纷呈。
刚走到镇文化站门口,伴着悠扬的钢琴声,传来“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合唱,把我们引进二楼练歌房。
练歌房里,偌大的教室座无虚席,男男女女足足有五六十人,他们分成几个声部,在钢琴演奏、兼指挥、兼导演杨萍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练习和声。那认真的劲儿,真不亚于专业合唱团。杨老师说:“咱们这个‘农民合唱团’人气越来越旺,拥有一大批热心的文艺骨干呢!一些热衷高雅文化的农民,都想成为其中一员;他们,都是经过考试择优录取的。”
合唱团成员、文沃社区63岁的高洪永说,合唱团一成立,他就报名参加了,现在每逢周四来文化站排练,还经常参加大型演出。他说:“俺们从田头唱到村里,又从村里唱到文化站,还登上音乐厅的舞台了呢!”去年“十一”期间,他们作为农民文艺团体,参加了在徐州音乐厅里的演出。说到此事,合唱团男声领唱孙保证的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我们的节目是通过层层筛选,才被市委宣传部挑选上去的。那晚,我们演唱的《爱我中华》和《康定情歌》两首歌曲,获得观众阵阵掌声!”
铜山镇文化站站长王飞介绍说,铜山镇的村民腰包一天天地鼓了起来,开始追求高品味、高档次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潇洒了。说起全镇的文化娱乐项目,他如数家珍:你看,我们土的洋的都有;本地的,外来的“混搭”;有军鼓队、唢呐队,跳踢踏舞、肚皮舞;唱柳琴戏,梆子剧。目前,全镇11个社区(村),村村都有自己的业余文艺团体,各具特色,尽显风流。近年来,镇里围绕“打造新文化、建设新农村”这一主题,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除了镇级“新城艺术团”、“农民合唱团”以外,全镇11个社区(村)从各自实际出发,组成柳琴戏、梆子戏演出队,还有民乐队、腰鼓队、军鼓队、葫芦丝队,加上村民自己组织的健身舞队、太极拳队……这些演出团体,经年累月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成为铜山镇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这种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已经坚持了数年,每年演出都在300多场次以上。”王飞说:“这几年,镇里陆续投入近200万元建立了文化站,组建了文艺团体,改造了活动场地,购置了文化器材。如今俺这个拥有11个社区(村)的镇子,光文艺团队就有11个,且门类齐全,村村不重样。”
文化活动
融入生活
文沃社区“长青艺术团”成立已有4个年头,在团长王芝兰带领下,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编自演,唱身边人,演身边事,每年坚持公益演出50多场次。
为开展计划生育方面的宣传,他们编排了小品《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节目;为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编排了《一碗羊肉汤》等小戏曲,为传承历史文化,排演了深受群众喜爱的古装戏《拷红》等剧目。村民们说,别看都是业余的,可他们唱起来,跳起来,都很专业;演员都是身边的熟人,看他们演戏感到很亲切。
樵村社区的周淑珍是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又是广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每天吃过晚饭,她便会热情地招呼大家。不大一会儿,数百名老少爷们、兄弟姐妹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到村头广场。乐声四起,优美的旋律充满了动感。他们或跳舞,或唱歌,或练太极……周淑珍说:“我们每晚都过来,唱唱跳跳,尽兴而归。有了广场活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如今,全镇各社区(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广场,这已成为最受村民们欢迎的大众休闲场所,“广场文化”也成为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一到晚上,各村广场上,载歌载舞,处处充满欢声笑语,洋溢着幸福和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