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香画彩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刘苏 实习生 周容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春联纳福,饺香诱人,爆竹震耳,觥筹交错,酒宴连场,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迎这团圆的节日。

但是,现在的人们总在感慨“年味”不足,原因之一就是大家越来越注重实际的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其中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所在,也是像春节这样重大传统节日的精髓。传统的春节有着丰富的仪式和精彩的内容,想要让春节具有强大诱惑力,就是要捡拾其中的文化因子,用各种形式突出其文化的味道,让普通百姓感受到春节浓浓的年味儿,体会过年的快乐。本报携手绿健乳业、市楹联家协会举办第四届徐州年文化论坛,就是为了聚集这些文化因子。去年的网上论坛以其新颖、受众面广的特点受到了广大网友、读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延续了去年的网上论坛模式,不仅著名专家学者发言踊跃,也引来了数万网民浏览、跟帖,一时间无比热闹。

年年皆新

意义非凡

赵明奇(徐州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春节民间俗说“过年”,有跨过一年的意思。上古时期,对“年”有不同的说法。尧舜时叫“载”,是万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岁”,表示新年一到,春回大地;商代叫“祀”,指四时已尽,该编史入册了;周代才开始叫“年”。《谷梁传》曰:“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甲骨文“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物成熟的样子;可见“年”对于往年有庆丰收、对于来年有祝丰收的意思。至于民间传说“年”是一个大怪兽,为了驱邪避邪,人们挂桃符、放爆竹,进而演变为贴春联、放鞭炮,那是民俗文化学研究的范畴。作为时令节庆的过年,是指新年的第一天,中古时期也称作元旦,元是第一,旦是早晨的意思;亦有称“元日”、“元辰”、“元朔”,而民俗直呼为“新年”,“年初一”,“大年初一”等。

据年代学、文字学推考,我国上古时期的一年初始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岁首。汉朝时期,以正月初一为一年初始,奠定了中华民族“春节”的时令基础;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之中,极大地方便了农业耕作。春节时令与二十四节气从此相沿两千多年未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西历1月1日为新年。

[记者]年,在万众期待中开始,每个人把这一天作为过去的结尾,未来的开端。

回家过年

亲人团圆

王爱芹(贾汪区妇联主席):春节是一条回家之路。刚进入腊月,漂泊在外的人就开始不由自主地想要回家,不管天南地北,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多大的损失,他都要回家,回到那一桌团圆饭上,那一顿饭,已经不再是普通的一顿饭,它是一个象征,吃什么喝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回家了,能够坐在一个桌子上和亲人团圆。在这张桌上,我们焦虑的灵魂得以舒展,得以灿烂,得以滋润,得以体验到生命的最大快乐,这就是安详。

钱丽娅(中咨资产评估事务所副所长、作家):春节临近,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趁春节假期与父母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这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愿望。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习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更有必要发扬光大。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家是什么?是生你养你的那片土地,是那栋风雨飘摇的老屋,是儿时戏水的那条小河,是门前的那棵大槐树,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就是你的双亲,他们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就是你灵魂的归宿地。

你可以是锦衣回乡,也可以是两手空空;你可以是携儿抱孙,也可以是形单影只;你也许已是两鬓染霜,也许刚刚豆蔻年华。但你在父母的眼里还是孩子,还是一个让他们操心的孩子。父母永远不图回报,他们只想在过年的时候,羽翼丰满的小鸟能飞回往日的窠穴,依偎在自己身边。

那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父母期盼儿女回家的情愫,也是一种全社会的呼吁:关注你的父母,关注空巢老人。“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抽出点时间陪陪父母,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

[记者]分家分不开的依旧是浓浓的血脉,漂泊割不断的仍旧是悠悠的亲情。春节象征着团圆,实现了家人团聚、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令人触摸落叶生根的情感。

承继传统

自撰春联

张亦伟(徐州市楹联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2011年的春晚上,公布了五比春联的出句,应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春晚迎春春不晚”,既短小精干,又讲究字的重复运用和词性的变化。这种征联的互动性很好,观众也很积极,据说中央电视台共收到应征联50余万副。

春联的张贴时间长而且牢靠,可以说除了被风刮走,没有人会去自己撕掉。这个特点也演变成了一种求吉祈福的心态,从而使得春联成为了一种极具特点的传统文化符号。一些商家看中了这种简便而效果颇佳的形象推广介质,于是,专门印制的春联就大量出现了。每年春节前,我们就会看到一些房地产商家、银行、超市、邮局、保险公司等常常会赠送印制的春联,许多人家也乐于张贴这种馈赠的春联。大街上卖的也大多是印制的春联,可以说只要出钱,就有货,不必再虔诚地央人去写。春联的内容,也不必挑选,反正有什么就买什么。春联上大多是清一色的电脑字,缺乏美感。外表虽然印得富丽堂皇,但缺少了文雅的气息。春联这种民俗,今天仅仅只作为一种形式还仍然在延续着,商业的入侵越来越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

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这种过于商品化的春联。山西作家韩石山曾经说过:“有文化的人买印刷体的春联就是一种堕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背叛。”他年年自己写春联,有一年是这样写的:“四口之家,六人在望;一级职称,三流作家。”已故的著名作家马烽先生也是如此,他的春联总能根据自己的居所和环境写出鲜明的个性来。比如有一副狗年春联,他是这样写的:“过了七回狗年,老当益壮不可能;奋斗半个世纪,继续革命没问题。”1995年,马烽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任上离职返晋后,过年写的春联是:“调进京调出京,服从分配;未开花未结果,叶落归根。”

[记者]包饺子、写春联、放鞭炮、赏花灯、唱大戏……好戏连台,和乐融融。春节的气氛红红火火,幸福喜乐,关于它的记忆在每个人的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象。

春节文化

从未没落

兰剑(徐州海天书城总经理):现代关于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中秋等几个大节,其他的,我们现代人似乎已经淡忘了,一些年轻人更是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等。这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我们对于本土文化的传统节日究竟了解多少,我们是否能够继承祖先创造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忧虑的。

但是,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承,似乎又像割不断的血脉,不知不觉地呈现在国人的生活之中。应该看到,血脉的流淌,文化的传承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的丰富发展的,其实年俗本无固定标准,是在历史演进中约定俗成的。因此,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变化都是正常的。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在我们的年文化的核心,首先尊崇的都应该是敬老爱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阖家团圆,亲善为道的核心价值观。人们由关爱亲友,延伸到关爱社会;由亲朋邻里的和睦,延伸到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由小家的阖家团圆,延伸到社会、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和团结。我们应该做的,是继承春节团圆祈福的传统,营造当代社会和谐亲情网,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赵明奇:春节文化是传统的节庆文化,是凝聚人心、创造幸福的和谐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西文化的交流、影像传媒技术的普及,春节的过法也与时俱进。有人担心春节文化正在销蚀,亦或走向消亡。我们认为,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伴生文化”,作为传统民俗的“胎息现象”,只要民族在,春节就必然存在。不要担心圣诞老人来了,应该担心的是圣诞老人跌倒了没人敢扶。不要担心传统文化的超时代功能,应该的是努力创新,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使春节获得新的生命。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完全可以让传统形式新化活化,创造一个福寿康宁的春节新面貌。

[记者]年,是历史的记载者,时间论证者。它记录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民俗风情的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胎息,民族血脉,世代相传。

年节期间

禁忌不少

朱其训(徐州市楹联家协会会长):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年文化也可以分为许多种类,过年禁忌文化就是年文化的组成部分。春节的忌讳很多,个别的与迷信有关,大部分是对文明文化的积累。过年禁忌文化可以分为语言禁忌文化、行动禁忌文化、饮食禁忌文化、劳作禁忌文化等等。

语言禁忌文化。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禁忌恶声谩语、打骂孩子、大声呵斥、哭哭闹闹等等。语言中忌说“破、坏、死、光、没、完、鬼、杀、穷、输、病、痛”等等。说的话也有讲究,吃饺子说“揣元宝”,下饺子如果“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等等。大年初一尽量少说话,叫“闷神发大财”。

行动禁忌文化。除夕民间搞各种祭祀活动,敬神驱鬼,敬祖、敬先人,除夕忌打扫卫生。大年初一凌晨,各家争相早起磕头拜年。大年初一不杀生,一般不动用针、剪、杖、斧、锯之类。

劳作禁忌文化。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除夕、初一是应该休息了。诸如不动各种犁、耙农具以及工具,是让人一年中确保有几天悠闲,给劳累一年的神经和身体以休息和调整,新年以利再战。如今春节放7天假,应该有劳作禁忌文化的原因。

饮食禁忌文化。过年的饮食不仅好而且多。除夕鸡鱼肉蛋一样不少,尤其是鱼,必须有。上了鱼,一般不能吃,留在新年再吃,叫“年年有鱼(余)”,暗示发财。大年初一要吃饺子,饺馅一般是素的,体现不忘本、不杀生的文化传承。

[记者]过年的禁忌不全是迷信的产物,同时是文化文明的积累。为了确保来年的幸福平安,诸事顺利,人们响应着种种习俗,遵守各种讲究,远离大小禁忌。

中国春节

影响世界

王华超(原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人民日报》最新消息说:新西兰邮政局日前发行龙年生肖邮票,以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中国新年这天,全体纽约人都跟着华人沾光”,因为从2003年开始,纽约市议会将中国农历新年列入公共假日,这是美国历史第一次。

俄罗斯汉学家马斯洛夫说,春节是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也在逐年增大。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相对于国内民众放鞭炮、贴春联、守年岁、拜年送红包这些传统的新春活动,洋人过春节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融入更多当地色彩和创新元素。不论种族、不论肤色,春节为世界各地的民众送上了阖家欢乐、美满幸福、健康平安的美好祝愿,更开启了一扇扇中西方情感交流、文化交融的窗口,承载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春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参与其中,共享欢乐。

历经千百年而赓续至今,春节——“中国年”生生不息。世界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春节。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中国年”终不会式微,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春节——“中国年”不仅折射出在时代变革和外来文化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与坚守,更反映出当代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叩响的是融入世界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具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记者]

春节是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传统文化名片。它向世界敞开了国门,展示古老民族的魅力,与之共欣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神奇色彩的东方国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