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未都:文物的背后是文化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 刘苏 实习生 周容羽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收藏与盛世

收藏离不开历史,盛世兴收藏。因为在文化大繁荣的时期,收藏作为文化的一支,也必将随之活跃、兴起,印记时代的发展痕迹。

本次来徐,马未都在“盛世话收藏”讲座上,条理清晰地梳理出盛世与收藏之间的必然关系,从大文化的角度讲述收藏的意义。

马未都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过很多次传统意义上的盛世,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的王朝,汉代的文景之治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第一个盛世。当时文帝刘启、景帝刘恒在政治上比较开明,百姓安居乐业,形成了太平盛世的良好社会局面。

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盛世。李世民能文能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

与民休养生息;一方面在政治上注重培养民主风气。唐朝还有一次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的“开元盛世”。李隆基承继唐太宗、武周皇帝的治国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将唐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而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康乾盛世,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同时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唯一值得赞赏的是,这个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唯一长达百年的盛世。

而从古至今的5次收藏高峰则总与盛世相伴相随:第一次在北宋,最明显的标志是《宣和画谱》、《金石录》等专业书籍集中问世;第二次在晚明,那时经济富足,文化繁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相继问世;第三次出现在康乾盛世;第四次是在晚清到民国初年,和之前不同,这次收藏高峰的特点是外需加大,内需缩小,西方人也在此时开始了大肆掠夺;第五次的形成以1993年“嘉德”成立为标志,一直延续至今,收藏者之众、规模之大、领域之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收藏高峰。“纵观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2000年的封建史,可以看出盛世与收藏之间因为文化的需求而产生着必然联系。我们的国家现在就处在一个盛世,也进入到了重视文化、尊重文化的重要发展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来第一次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信收藏文化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马未都侃侃而谈,对收藏文化满怀信心。

马未都,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现为著名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国务院新闻办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

从作家到收藏家,再到文化大家、公众明星,马未都身份的每一次转变,都带来视野的又一次“升级”。经过几十年的历练,如今在马未都的眼中,收藏不再是简单的收与藏,它的终极目标是对历史及文化的承继,“文物的背后是文化”。

3月17日下午,应徐州报业传媒集团之邀,马未都走进徐州艺术馆,开讲“盛世话收藏”,为众多徐州收藏者讲述收藏背后的文化。

收藏与文化

对于收藏,每个人有不同的目的。考古学家说,收藏藏的是文化,是对历史及文化的传承;文人说,收藏带来的是精神的愉悦;商人说,收藏代表财富,与投资、增值有关。不过,无论是谁从事收藏,最终的结果都是收藏文化。

马未都说:“文化所传达的乐趣没有穷尽,没有年限,直至人生的最后一刻。其他的乐趣都是有限度的,比如说爱的乐趣,体力不支就只剩了一半;比如说吃的乐趣,穷时吃顿好的,整整一星期都要向别人显摆,但现在生活好了,这种乐趣渐渐不复存在。所以生理上的乐趣都是时有时无,只有精神文化的乐趣能够持久。”

而收藏就是在享受一种文化的乐趣,当物品被确认为文物时,它的使用价值会降低,但它的观赏价值却会增强。尤其当很多物品在濒临消亡的时候,它的使用价值事实上已经被归零,但其文化层面的存在价值却越发凸显出来。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理解藏品的文化价值,远比使用它要更有乐趣。收藏者若能在文化层面,研究藏品、发掘其背后的价值及意义,不论收藏何类藏品,体现出的都是收藏的至高境界,都令人敬佩。

“每收到一件好东西,我都爱不释手,常常夜不能寐,恨不得把宝贝抱在怀里慢慢欣赏。每一条纹理、每一种触感、每一处别致的造型都能深深地勾动着我的心。我看着手上的文物,脑子里浮现出当年制作此文物时的画面,这是一种享受与乐趣,也是文化带给我的震撼。”马未都说,“所以说,盛世兴收藏是时代的趋势,收藏不只是一种投资,更是一种积累,一种学习,一种享受。”

收藏与发展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收藏越来越突破个人行为的界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作为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马未都对于如何破解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瓶颈等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提到观复博物馆,马未都颇感自豪,但也有忧虑。作为民办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在中国显然是运作最成功的。在其它民办博物馆纷纷倒闭之时,观复博物馆却在全国开了多家分馆。不过,观复博物馆也曾遭遇所有民办博物馆面临的共同困难。

马未都认为,一方面,身份问题给民办博物馆的生存造成了诸多困难,“它不是企业,因此没法经营,而民办博物馆的生存是需要经营的。”为了生存,这些博物馆只能另外成立公司来搞经营,可是多一个机构就会多出很多支出;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民办非企业”这样一个身份让民办博物馆在对外交流时往往无法与对方衔接。

那么,观复博物馆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出位”的呢?据马未都介绍,目前观复博物馆的收入主要来自三大块:门票约占运营费用的三分之一;讲座、文物鉴定、场地出租、会员年费等收入占博物馆收入的大头;第三块则是品牌输出。马未都举例说,观复博物馆不久后将在哈尔滨开一家分馆,该分馆为哈尔滨地方政府全资拥有,但会支付一定的品牌使用费。

前年,马未都宣布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30多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给观复博物馆,由基金会统一管理。该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借鉴国外同类艺术基金会的管理模式。马未都说,创办这样一个基金会,是自己对中国博物馆的运营模式的一次探索,他希望基金会打造出自己的公益文化品牌,将收藏文化推至新高度。

《重说中国近代史》

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

张鸣 著

定价:32.00元

本书是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的讲课稿集结,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重新认真审视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

在张鸣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此书的出版是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牛刀说:我们怎样过上好日子》

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牛刀 著

定价:32.00元

居高不下的房价、阴晴不定的股市、通货膨胀、银行利息的高低……经济政策的变化背后,有各种数据,究竟哪些数据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如何能让生活品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优质?如何理性准确地选择投资?

本书是牛刀和国内成千上万投资者面对面交流、思想碰撞的成果,浓缩全球资本市场的智慧精华,囊括看懂经济趋势的全新思维,传授理性投资的基本操作技巧,深入浅出,通俗有趣,让经济学走下专家讲坛,走进百姓家。此书不仅对于投资者大有裨益,对于不大接触经济学,而又想有所了解的读者,也非常有益。

《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日)松本清张 著

曹逸冰 译

定价:29.90元

1945年春,败局已定的日本军政府制定了疯狂计划,准备牺牲一亿国民来保卫天皇,将同盟国拖入两败俱伤的混局,外交官野上显一郎被推上了决定历史走向的转折点。爱国家还是爱和平?爱天皇还是爱人民?野上显一郎用自己的死来作答,并一举扭转战局。多年后,日本朝野关于二战的纷争并未停息。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添田彰一发现了历史真相的踪迹,好奇心与正义感促使他冒着生命危险不断挖掘真相……

翻开剖析日本二战真实心态的长篇悬疑小说《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的精彩故事,将带您进入日本民族的灵魂深处,真正了解日本人看待二战的矛盾、冲突、纠结与反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