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胡明慧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春寒料峭,龙年首次藏宝擂台活动却热度不减。在专家过眼的众多藏品中,既有难得一见的真品,也有高仿的赝品。如何在赝品上一眼看出破绽,如何在鱼龙混杂的藏品市场练就慧眼,鉴宝专家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一句话:“细节很重要。”事实上,细节往往是辨析藏品真伪的关键之处,找到了这些关键点,辨别藏品的真伪、为藏品断代也可以变得很简单。
观花款
藏友张先生带来了一件紫砂洋桶壶,造型古朴,博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此洋桶壶高约13厘米,腹径约12厘米,壶腹为直桶型,没有过多的装饰,壶盖略向内凹。壶顶部饰有铜质双提梁,提梁上以梅花为饰,显得格外雅致。与其它的紫砂壶不同,此壶整个壶身呈黑色,而不是常见的紫红色或黄褐色,壶底钤印花款。
据专家介绍,洋桶壶是紫砂茗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款式,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造型简练端庄、线条流畅且富有韵律、壶身沉稳挺拔,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器型。藏友带来的这件紫砂壶器型简洁,线条流畅,整器以纯手工捏制而成,并采用特殊的捂灰工艺制作。所谓捂灰工艺就是使首次低温烧制呈色不均的紫砂壶,在二次烧造时在胎体上以稻糠或特殊木炭捂出黑色,其烧造原理与黑陶烧造极为相似。从这件洋桶壶壶身温润的黑色而知,制作工匠对于“捂灰”工艺的运用极为纯熟,体现出精工之风。此外,从壶底钤印的花款可知,这是一件清末的老物件儿,因为当时工匠忌讳在壶底钤印文字款,而以花款代替。从极为精美的花款可以看出,这件洋桶壶应出自名匠之手。
看沁色
在藏宝擂台上,常见以绿松石作点缀的鼻烟壶、青铜器等,但以绿松石雕琢的把玩件儿却很难看到,本期藏宝擂台活动上,一位藏友便带来了这样一件好东西。此件绿松石佛手雕件个头较大,重约280克,算得上是一件大把玩件。其呈天蓝色,细观隐约可见褐黑色铁线,整器以镂雕、浅浮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佛手瓜下,蝙蝠翩飞、桃枝摇曳,表达出福禄寿的吉祥寓意。
专家上手细致观察后表示,这件绿松石雕件呈天蓝色,属绿松石中最为贵重的品种,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好东西。此外,其雕工也格外精致,所雕纹饰线条流畅,形态栩栩如生。从镂雕处清晰可见深红色的朱砂沁沁入石肤,由此可知其为清代的出土之物,曾深埋于土中,因此才会形成如此靓丽的沁色。专家表示,近年来,绿松石价格疯涨,藏友带来的这件绿松石料质上乘,雕工精细,且为存世久远的老物件儿,因而身价倍增,且今后仍有升值的空间。这一点从藏友口中也得到了证实,这件绿松石佛手雕件是几年前他花2000元买来的,如今有人出价20000元,他仍不舍得卖。
析工艺
一位藏友带来了一件虎子,称得上是藏宝擂台上出现过的最大的一只虎子。这件虎子高约17厘米,腹部呈茧型,口部微敞,与腹身连接一道提梁,底部有四足。
据专家介绍,虎子,民间俗称夜壶,收藏界一般都将其视为古人使用的夜壶,但据最近的研究显示,虎子在古时也可作盛水器使用。这个虎子以手提之,极为压手,从一个侧面,也可佐证虎子的盛水功用。虽然此件虎子为沙胎,腹身仅饰三道弦纹,但周身遍布厚重的包浆,体现出一种大气的艺术风格,应是汉代之物。而从其器形来看,汉代能制作出这样的虎子颇为不易。事实上,这种器型近乎方正的器物,比圆形的陶器制作工艺复杂得多,器口、器底、提梁等处皆是在器身上进行捏合,整器制作需6道工,从这也可以看出这件汉虎子的珍贵之处。
辨器型
另一位藏友带来的一件六系盘口瓶也是一件大家伙,此瓶高约39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4厘米,瓶盘口,长颈,溜肩,圆腹,平底。肩部十字对称分布一组单系和一组双系,内外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盘口处,均匀点褐彩,腹上部清晰可见支烧的痕迹。
据专家介绍,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此类青釉六系盘口瓶为较常见的瓷器器形。但相较而言,南北朝时,青釉瓷器的造型更趋于实用。此器较东晋时盘口瓶的盘口加大,颈亦增高,腹部变得更加修长,各部位的比例协调,形体线条过度柔和,造型优美。其重心较低,放置平稳,使用时比较省力。从器形可以看出,这件器物具有南北朝青釉六系盘口瓶的典型特征,因此应为这一时期的器物。而与同时代的同类瓷器相比,这件瓷器又具有器形硕大、施釉技艺高超、釉色均净、兼具点褐工艺的诸多特点,是一件极为难得的收藏精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