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玺见方之上现盛世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秦晋

近年来,皇帝玺印的拍卖价格一路飙升,这固然与近年兴起的宫廷收藏热有关,但最主要还因皇帝玺印本身具有极高的品位和非凡的文化内涵。而在传世的为数不多的玺印中,又以清代玉玺为最。从这些玉玺上,可一观当时技精艺绝的宫廷艺术及社会风貌。

历朝宝玺,规格不一

玺者,即皇帝印章。其有公章、私章之分。宝玺属于公章,凡是皇帝代表国家发布各种诏书及文告时,皆钤盖宝玺。中国的“宝玺”始自秦始皇嬴政,据文献记载,秦设立制度:皇帝印独称玺,设六玺,皆方寸,印文用小篆,以钮、绶排定等级。

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为汉代继承,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及隋朝,这些朝代不仅继承了秦汉的八玺制,而且连规格、名称、钮式、文字都与之相差无几。至唐朝,武则天称帝时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同时又将“玺”改为“宝”,此后各朝皆称其为“宝”。北宋时皇帝宝玺增至十二宝,南宋则是十七宝,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宝,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宝作日常使用外,还供奉着“盛京十宝”。

宝玺在数量上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增多,体积也不断加大。秦汉时,方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方二寸到四寸不等;到明、清时则增加到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较大者有宋朝“宝命宝”,印面竟有九寸见方,而明朝建文帝的“凝命神宝”印面达到一尺六寸九分见方,可谓是硕大无比。另外,历代宝玺的材质都是以玉料为主,且多是和田玉,仅有几方是金质或檀木制成。

太上皇玉玺,最具特色

不过现在,我们能看到相对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清代的玉玺,而这其中又以乾隆宝玺为最,在数量、尺寸上均独占鳌头。

在乾隆1800余方宝玺中,最具特色的是太上皇帝御宝。乾隆传位嘉庆后曾下旨,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之宝。这方22.5厘米见方的宝玺,为清代最大的皇帝御宝。此后在乾隆皇帝授意下,内府工匠用不同材质制作了大小各异的太上皇帝御宝二十余方。

通观这二十几方御宝,“太上皇帝”玉玺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一方。这方玺使用温润纯净的白玉刻制,整体呈圆柱状,上部做出土红色沁,显得古朴凝重。这是乾隆“太上皇玺”中唯一一枚印面为圆形的。此玺印面用篆体以“十”字形布局阳雕“太上皇帝”四字。这种布局始自其“信天主人”玺,此玺制成后,每遇重大事件,内府工匠往往仿其而作一二方,如“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天恩八旬”等,从而形成了一个系列。此方“太上皇帝”圆玺便是此系列中的最后一方。

作为乾隆帝太上皇时期的重要宝玺之一,此方圆玺经常钤印于内府收藏的书画之上,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晋代王献之的《中秋帖》等都钤印此玺。另外,台北故宫所藏一件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玉圭上也钤印此玺。

拍场大热,尽显风流

从上个世纪末,世界各大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中皇帝玺印不时出现,且均有不俗的拍卖成绩。

目前在市场现身的玉玺中,康熙与乾隆两位皇帝玉玺占了绝大多数,另外还有嘉庆与道光两位皇帝的御用玺印偶尔出现,这些都是拍卖会上藏家激烈竞投的对象。

早在2003年10月,清乾隆的《御用组玺五件》就曾拍出过2918.24万港元的高价,这5件御宝组玺分别涵盖乾隆一生皇子、皇帝、太上皇3个人生重要阶段所使用的代表性玺印:田黄、鸡血冻玺印《宝亲王宝》、《随安室》、《长春居士》;田黄狮钮玺《德日新》;青玉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共5方。这组拍品充分体现了乾隆御用玺印的特点和风格,为皇帝玺印的精品。

而据悉,一枚清朝乾隆皇帝在18世纪末用过、遗失后流落到欧洲的3.4英寸长的玉玺,将于5月17日在伦敦拍卖,估价高达100万英镑。这枚玉玺呈翠绿色,形状为双葫芦,代表天地及寓意吉祥和长寿,晶莹剔透,堪称极品。从帝皇印玺市场的迅速升温与扩张,可见御用印玺已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大热藏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