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独辟蹊径画香包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 刘苏 实习生 周容羽 图/本报记者

陈艳

艺人简介

蒋萍,58岁,从小酷爱写作与绘画,有深厚的艺术功底。退休后任徐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徐州市工商联民间工艺美术商会副会长等职务。自创工笔画式香包风格,其工笔画香包作品《多子多福》、《莲年有余》、《红梅》等,深受群众喜爱。曾获徐州首届工艺美术品汉风奖银奖等荣誉,近年来,多次赴国内外各地参加艺术文化交流活动。

多才多艺

独辟蹊径

一进蒋萍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墙上大大小小的工笔画,鹣鲽情深的鸳鸯、花开正艳的牡丹、高贵纯洁的樱花,门窗上挂着各色的脸谱作品,精致的景泰蓝葫芦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客厅淡黄色的艺术墙面上挂着十余种大小不同、风格迥异的香包,茶几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装饰、发饰等工艺品,整个家都充满了艺术气息。

“我从小爱好写作,后来渐渐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35岁开始学习工笔画,擅长山水、花鸟。退休后,迷上了制作手工艺品,爱好编织、丝网袜艺术,目前致力于工笔画香包的制作。”蒋萍说。传统的香包,其形状像包,填充物(一般是中草药)又有香味,是一针一线绣以各种图案的实体造型工艺品。而蒋萍制作的香包独树一帜,她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将工笔绘画融入制作香包的过程中,开创了画香包的先河。

取材传统民间文化

蒋萍说:“我所创作的工笔画香包图案来源于民间文化艺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民间文化遗产并不只是属于它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未来。做为历史的传承者,一定要把优秀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香包是已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一直被视为驱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的饰物。现代,香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人际交往、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蒋萍介绍:“用工笔画香包包面的步骤略微繁琐,市场上也没有画出来的香包,记得刚开始画香包时,手忙脚乱,生怕做不好,做出第一个作品后得到家人与朋友的赞赏才坚定了信心。如何选题、创意、用色、制作都是经过无数次尝试与失败后慢慢摸索出来的。”据了解,画香包的布料很简单,普通的布料都可以,根据图案的主题来设定布料的颜色即可。最难的在于选题与绘画,在布上作画与在纸上作画不同,布质软,用笔难以控制,不易上色。在布上作画,首先用最细的勾线笔勾勒出画稿,然后开始上色,颜色风干后,填充丁香、艾叶末、冰片等中药材粉末,按照所需形状缝口即可。一般情况下,一个工笔画香包至少要花五、六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活到老

画到老

从艺二十年来,蒋萍的家人是她最强大的后盾,老伴、儿子的支持让她勇往直前。她告诉记者:“有一次,老伴鼓励我上大学进修,深深感动了我,他说只要我喜欢,哪怕是贷款交学费都让我去。”诚然,家人与朋友的肯定给予了蒋萍极大的鼓励,也更加激起了她创作的动力,她全身心地投入工笔画香包的创作中,励志多做精品,开创新型香包发展之路。现在,蒋萍每天的闲暇时间都用在制作工笔画香包上,精心创作绘画图稿,搜集各种有关香包的学习资料。

蒋萍拿着最钟爱的香包作品《莲年有余》向记者展示:香包包面上的福娃挤眉弄眼的笑着,怀抱鲤鱼,手拿莲花,一派喜气和谐的景象。蒋萍介绍说,《莲年有余》融入了杨柳青年画风格,寓意吉祥美好,民间味浓。因此,她常将杨柳青年画的风格融入香包包面的绘画中。现阶段她正在绘制《八仙过海》的包面,下一步计划把徐州历史故事、两汉文化、汉代拓片、徐州山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都融入到香包制作中。

最后,蒋萍说:“世间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的美是无止境的,我愿徜徉于艺术的海洋,活到老,画到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