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声
徐州藏友手中不乏犀角雕珍品,在“央视寻宝——走进徐州”活动中,藏友珍藏的一件形如莲花瓣的犀角杯便曾得到过寻宝专家团的高度评价。这件犀角杯长约25厘米,宽13厘米,高12厘米,重100多克,其色棕黑,包浆厚实,光泽灿然,仅莲瓣杯的内外口沿处色显棕黄,起毛茬,无光泽,应是当时杯主人饮用留下的痕迹。该杯的制作工艺一丝不苟,规整而严谨。除了杯外壁口沿处有一道边饰外,全为素工。而其线条挺拔犀利中见圆润,杯内底中心凸起的一条筋线,手抚之既有楞手之感后又觉舒畅润滑。杯的内外平面处皆光洁圆润,光可鉴人。从杯口边饰上的图案花纹可以探知,该杯应不是中原地区的器物。
从材质、纹理、硬度、包浆以及造型、纹饰、工艺等来看,该杯应是带有藏传佛教风格的明代犀角雕杯,其格调和当时拥有者的身份都非常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还得从犀角材质的特征、犀角雕刻的特色及犀角的仿制品三个方面来论述。
犀角材质的特征
犀牛角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物之珍”、“国之宝”,除了有广泛的医药疗效外,更有辟邪镇凶,保护平安的作用。唐高祖李渊的陵前亦置一对巨型的独角犀牛石雕,各重6吨。
犀角内含角质,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热病、惊狂等症。由于这种良好的功效,在宋至清数朝之间,宫廷御医们嘱工匠将犀角镂雕成杯,供盛酒之用。除杯之外,犀角雕刻品还有佛像、佛具、尊、爵、觯、印章等。明代中叶至清代中期大约200余年的时间里,犀角雕刻进入鼎盛时期,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犀角根据犀牛产地可以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两种。亚洲犀角角质柔嫩,棕褐色不透明,嗅之有一股浓烈的腥味,若角已老,表皮有一层厚厚的包浆,则须用软软的毛皮轻轻摩擦,便可嗅出淡淡的类似麻油香的腥味或中药味。角的正前方有一凹槽,正后方有一条凸筋,俗称“天沟地岗”。因亚洲犀头部只长一只角,且长,药用价值高,数量亦日趋减少,故尤珍贵。而亚洲犀角中,又以印度犀角为最;非洲犀角纤维比较细密,内肉呈半透明状,比之亚洲犀角显得脆硬而梗,受气温变化以及干湿温度影响易开裂,其底盘为圆形,左右两侧较长,呈马鞍形状,腥味淡。角之前后端亦无“天沟地岗”的特征,药用价值较低。
纵观藏友所藏莲花杯的材质、尺寸、造型,应该是用亚洲犀角中的印度犀角制作的,其截取印度犀角中的前端,将其一剖为二,可制成两个同类的莲花瓣杯。
犀角雕刻的特色
明清时期的犀牛角雕刻受江南地区竹、木、牙等以及清供文玩为主的雕刻艺术的影响和带动,形成了艺术的繁荣期。其雕刻简要地可分为三个地区:一、北京犀角雕。以宫廷果园厂(明)或清代造办处犀角雕为基点,以料佳工精为特色,唯求精良,不计工本,具皇家豪华大气之风,所作纹样多为吉祥寿孝的题材。二、苏州地区犀角雕。这是以苏州、嘉定地区为中心,泛指金陵、嘉兴等江南一带的犀角雕流派,它受嘉定竹雕,金陵竹雕,苏州玉雕、木雕的影响极大,以灵巧且含书卷味见长,创作题材多为竹林七贤、兰亭雅集等。三、广州犀角雕刻。自康熙朝海禁开放,广州便成了全国唯一的重要通商口岸,广州的犀角雕刻即从其时开拓。除继承传统文化之外,其雕刻风格还融进了许多西方的艺术元素和图案,如马蹄杯中的花形杯绝大多数为广州工。从总体上说,广州犀角雕年代较浅,数量较大,比之北京、苏州地区的犀角雕,在选料、用工、打磨诸环节上均稍逊一筹。
图中的犀角雕莲瓣纹杯当属花形杯的范畴,不过其造型和取料比较奇特,工艺精湛,一丝不苟且包浆厚实璀璨,具有藏传佛教的地域特色。明代自永乐皇帝开始,对西域和周边的少数民族釆取怀柔政策,该莲瓣形犀角杯极有可能是明皇室让宫中匠师选料加工制作后赠送给藏区喇嘛或统治者的,故该杯的收藏更具有特殊意义。
犀角及犀角雕的仿制品
到了清代晚期,犀牛角雕刻品被来华的欧美人士大量廉价收购。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一些药材公司亦大量收进晚清时期的犀角杯等犀牛角制品去做药材,再加上十年浩劫,使得现今流传在国内的犀角杯及雕刻制品越来越少。故犀角杯的价值已是相当可观,市场上常见犀角雕仿品。
此类仿品以水牛角仿犀牛角较为常见,但水牛角的底盘呈三角形,与犀角底盘马蹄形和马鞍形差距很大,更没有“天沟”、“地岗”的特征,且水牛角腥味浓而臭,与犀牛角类似麻油般的气味大相径庭。水牛角纹丝细嫩,许多作伪者将水牛角雕件,用沸水加苏打粉浸泡,待以时日,水牛角上的纹丝便会变粗,但是僵直。而横断面上类似犀角的粟米纹则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除此之外,市场上如今还有一种被称为犀角雕刻的挂牌仿品,是用骡、马蹄上的厚茧风干染色雕刻而成,其大小类似玉雕中的“子冈”牌。该类仿品只要细细分析它短短的纵向丝纹,便可知晓。因为犀角原料十分珍稀,制作者不可能将犀角之尖横切取料,造成材料大量的浪费,而只有骡、马蹄上的厚茧,其形之大小、丝纹的长短度恰如其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