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宋官窑珍以孤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简言

“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这是清代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的赞美诗。从这首诗中,人们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宋代官窑瓷器的推崇之情。而在如今的各大拍卖会上,宋代官窑陶瓷也以物稀艺精而屡创拍卖高价。

传世甚少

官窑,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汝窑后为满足宋朝皇室特别是宋徽宗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在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设窑烧瓷的窑口,史称“汴京官窑”,学术界又称为“旧官”。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甚少,这是因为黄河古道在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改道,窑址被淹没无存,实物也难以寻找之故。而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的南宋皇帝宋高宗便在京都又设官窑于修内司(即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即杭州郊坛下官窑),这个时期烧造的瓷器则称为“南宋官”,学术界又称之“新官”。

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说道:“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古朴精致

宋代官窑瓷是继汝窑后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因此其器物形制和烧造工艺等与汝窑有不少共同之处。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洗,其釉色与宋官窑相近,就连风格也颇为类似。

而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北宋官窑瓷器形多仿古,常见的仿古礼器有鬲式炉、簋式炉、鼎式炉、贯耳瓶、弦纹瓶、琮式瓶和各式尊等。其特点是,胎体较轻,以支钉烧制,色呈紫褐,釉面较厚,常见冰裂纹大开片,底足露胎,呈铁黑色,沿口因釉层薄而呈浅紫色,俗称“紫口”。

南宋官窑瓷器则造型古朴而精致,胎体同北宋官窑一样较薄,呈紫褐铁色,但釉层肥润,具有玉质感,其釉色多见淡雅的粉青色和米黄色,釉下见气泡,釉面见大开片,底足亦露胎,紫口铁足。但无论是北宋官窑也好,还是南宋官窑也好,学术界均统称其为“官窑”,同样价值不菲。

器形多样

宋代官窑的器型丰富多样,除了上述所说的仿古礼器外,主要还有各式洗、瓶、壶、炉、盘、碗以及盏托、花盘、单柄杯和供器等,且多以釉色见长,特别是南宋官窑中修内司仿汴京官窑形制特征所烧造的瓷器,采用澄泥制作,做工极其规整,并以釉质晶莹透澈而备受人们珍视。

《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遵生八笺》也说:“官窑品格大抵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可见釉色、片纹、金线纹三者的有机结合、浑然一体,是宋代官窑瓷器最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后人绝难仿造。难怪诸多文史资料中历代文人多有赞叹之词,就连清代乾隆皇帝对之也赞不绝口,赋诗以抒胸臆。

正因官窑瓷器具有如此精妙之处,因而其文物价值与经济价值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在2008年香港苏富比举行的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以6752.75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当时南宋官窑瓷器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这件瓷器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反映出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制作技艺登峰造极,可以称得上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