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玩玉
◎张继超 尹钊
今年是十二生肖年中的龙年,龙是一种神奇虚幻,却始终与中华民族形影不离的动物,可以说,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在出土、传世众多的藏品上皆有所表现。徐州楚王陵汉墓中出土大量龙纹玉器,从中可一窥西汉时期玉器上的龙文化。
夔龙蒲纹玉是狮子山楚王陵汉墓中出土的较为典型的龙纹玉器之一,其直径22.5厘米,由青玉制成,璧用同心圆绳纹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涡纹,外区为变形夔龙纹。龙纹结构奇特,雕有正面龙头四组,龙额及鼻梁突起,但嘴不明显,鼻下部两侧各有两条较宽的粗阴线,龙角呈飘带状向两侧延伸,缠绕龙身。根据该玉璧的尺寸、质地及所雕龙纹来看,它应是楚王的殓尸玉璧。
龙凤纹玉璜是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众多玉璜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其出土于甬道中,系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璜体上下两侧和两端皆减缘形成牙槽。玉璜两面纹饰相同,毎面以穿孔为中心,中间为一兽面纹,两侧各雕一龙纹,龙首一侧为凤喙,龙身旁布满凤羽。龙身外各雕四条相互虬曲盘绕的龙。整件玉璜全部采用浅浮雕,两面共雕饰20条龙、4只凤鸟和2个兽面,即使穿系孔的周边亦浮雕出圆廓。此件龙凤纹玉璜雕琢少见空白,但其构图饱满奇妙,密而不塞,给人以龙凤呈祥、龙腾万里之感,令人叫绝。
另一件精美的龙形玉佩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西侧第5室东端淤土中,由和田白玉制成。整器以浅浮雕、透雕技法雕出蟠曲的“S”形龙,龙身中部拱曲方正,上有一系用以穿孔。龙体丰腴,张口露齿,身饰勾连涡纹,龙爪简化变形,龙尾呈凤尾形。龙身上下饰透雕云纹,使龙的周围祥云缭绕,给人以腾云驾雾、飞跃于天的感觉。这种龙头凤尾的龙纹造型在汉代十分鲜见,“S”形龙身的方正和凤尾的婉转流畅相互呼应,使此种纹饰方正而不呆板,流畅而不柔弱。整条龙鬣毛飞扬,威风凛凛,迸射出力量和气势,具有两汉早期玉龙的典型风格。
出土于北洞山楚王陵汉墓中的韘形玉佩呈青黄色,平面前尖后圆,中部鸡心隆起,并有一椭圆形孔。正背面分别雕刻一龙一凤。龙首及凤首并列,采用圆雕技法琢成。龙鼻和眼睛突起清晰,凤冠突起,喙作内勾状,回首展望。凹面边缘处以阴线饰勾连云纹。韘形玉佩又称心形玉佩,由玉韘演化而来。韘是古代射箭时佩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用具。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韘是已知最早的玉韘,表明韘在商代就已出现。西汉时期的王侯贵族墓葬中常见玉韘,但多作扁平状,平面为椭圆形,上端呈尖角状,下端为圆形,两侧多透雕复杂的纹饰,虽然器身中间的圆孔还保留着,但已不具备钩弦的实用功能,多作为佩玉使用。徐州楚王陵汉墓中出土的韘形玉佩的形制具有西汉玉韘的典型特征,但从龙凤纹的雕饰来看,其主人应是楚国王室成员或地位较高的贵族。
此外,楚王陵汉墓中还出土数件龙形佩,分为单体龙形佩和复合式龙形佩两类。其中单体龙形佩依据佩挂方式和造型的不同,又可分为横式龙形佩和竖式龙形佩两种。橫式龙形佩的龙身呈多曲状,龙尾内卷,龙身中部上方有穿孔,佩带时作横直状。这种龙形玉佩流行于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西汉中期以后偶有发现,但已不是主流的佩玉形制。竖式龙形佩的龙身弯曲呈“S”形,头部上方有孔,佩挂时作竖立状。这种造型较为特殊的龙形佩,在已发掘的汉墓中尚不多见。复合式龙形佩采用透雕的方式雕琢蟠曲对称的双龙,龙身连成一体,全器略作半圆形。河南信阳长台关和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都出土过类似的复合式龙形佩。
从楚王陵汉墓中出土的众多龙纹玉器中可以看出,汉人极其重视丧葬用玉,而在丧葬用玉中多见龙纹,则印证了汉人的一种信仰:龙可以导人灵魂升入天庭。正是因这一信仰,这一时期的龙纹多雕琢得极为精美,造型充满神话色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民风习俗的风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