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徐州的2011
◎文/本报记者 刘苏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繁荣文艺百花园
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镜头:市人民舞台。2011年春节,免费公映的《桃花庄》、《三断胭脂案》、《姊妹易嫁》、《水远路长》这四台大戏让市民过足了戏瘾,超过10000人的观看规模使场场公映人气爆棚。
对于“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做法,市民们非常欢迎。市民周先生说:“这几年,政府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五一’、‘十一’、春节和其它一些节假日期间常组织免费送戏活动,让我们过足戏瘾。不要花钱,又能看到好戏,而且还都是名角出演,感觉真的很棒!”
现状:自2007年至今,我市推出多部优秀的舞台剧、影视歌、图书作品等,并斩获多项大奖。在2007年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上,梆子戏《三断胭脂案》、柳琴戏《水远路长》分别获得优秀剧目奖和剧目奖等多个单项奖;大型现代梆子戏《桃花庄》荣获文化部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现实体裁优秀剧本,并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创新剧目奖”;《水远路长》获江苏省2007—2008年度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奖;柳琴戏《孽海花》、梆子戏《桃花庄》荣获2009年全省优秀剧目一等奖;电视剧《老柿子树》获2008年中国电视金鹰奖、2009年中国电视飞天奖;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荣获全国电视剧歌曲创作“金鹰奖”和“飞天奖”;作品《留住三峡的人》荣获第18届全国电视艺术星光奖;在江苏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又有5个门类10部作品入选。
寄语: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处处长乐成长称,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民间文化发源于民间,也应发达于民间。2012年,我市在培育文艺精品的同时,将重点培养艺术人才。我市有着催生艺术家成长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曾出现过一大批享誉全国、青史流芳的艺术大家,如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的许多著名艺术家也诞生于这块土地。在2012年,我市将继续发挥这一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法,发挥好老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培养后继人才。“所谓人才队伍的‘宏大’,我认为不仅指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要出类拔萃。要培养多层次、多品种、多门类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样文艺百花园才能争奇斗艳、芳香满园。”乐成长坦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镜头:铜山县三堡镇新河村农家书屋。今年66岁的陈公月躺在屋外的凳子上晒着暖暖的太阳读着书。他告诉记者,村里三分之二的楼房都是他盖起来的,连村里的公园和绿化都是他建设和规划的,“要是在以前,我可没这本事,顶多就是搭个草屋,盖个瓦房,因为我不会看图纸,更别说自己设计了。”后来渐渐有人拿着图纸让陈公月照图施工,但因为看不懂图,到手的生意就这么没了。眼看生意越来越差,陈公月急了,开始到处找人请教,自从村里有了农家书屋后,他更是如鱼得水,经常“泡”在书屋里研究工程建设方面的书籍。书屋管理员王洪喜说:“别看陈老年纪大了,但看起书的专注劲哪个小伙子都比不上。”
“我属于自学成才,”陈公月笑着说,“从书里我不仅学会了如何看图、制图,还学到了很多其它的东西,比如各种型号的砂浆、混凝土如何配置,以前都是按经验来配,现在书上都有具体的、科学的配比数据,照着书上说的做肯定不会有问题。”
现状: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正提升着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十一五”期间,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新建了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徐州艺术馆、徐州音乐厅、李可染艺术馆、民俗博物馆等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2010年又重点推进徐州艺术档案馆、徐州广电大厦、徐州报业大厦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崔焘故居修复工程基本完工,徐州博物馆“四位一体”工程也正加紧实施。至“十一五”末,全市共建有市、县级公共图书馆7个(其中国家二级以上图书馆5个),文化馆9个(其中国家二级以上文化馆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6个(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率达100%),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2456个(其中2243个行政村综合文化室或“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了全覆盖)。
寄语:“立足于徐州文化强市建设实际,构建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意义深远。”乐成长表示,2012年徐州将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文化服务层次将由传统手段向现代化、数字化转变,把群众喜爱的节庆活动和企业主办、互利双赢等要素有机结合,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除大力建设硬件设施外,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更为重要。”有专家称,“应千方百计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文化设施,提高我市各级各类图书馆、大戏院、影剧院、艺术馆、音乐厅等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贡献率;逐步建立农家书屋供书、读书、管书、用书长效机制,实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的良好局面……”
打造文化产业旗舰
为文化强市建设扬帆领航
镜头:徐州音乐厅。2011年11月19日,汉韵佳人全国总决赛完美落幕,来自全国各地的22位佳人,为徐州带来一场青春、竞艳的美丽风暴。整台晚会采用版块型主题结构,以汉文化元素贯穿始终,着重表现文化背景及风格特色,淡化选秀色彩,强调视觉冲击及舞台完美性。大赛评委、著名学者田秉锷表示,徐州的汉文化将从这个舞台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现状:近年来,我市坚持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入园进区,规划建设了创意68文化产业园、彭城壹号、老东门时尚街区等一批特色功能区,目前全市2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集聚企业2000多家,文化产业布局结构不断优化,规模实力和发展层次明显提升。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在2011年策划组织多项文化盛事,其负责人表示:“集团依托徐州艺术馆,搭建了淮海经济区乃至国内外艺术、艺术家、艺术品展示和交流交易的平台;投资5000万元,建设党报数字化发布平台,力争5年后实现阅读终端覆盖徐州市全部乡镇;依托‘汉韵佳人’等品牌,举办选美赛事,通过与影视制作和演艺机构合作等方式,探索新的市场空间。目前集团正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培育市场主体,打造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实现新闻事业产业统筹协调、整体发展的目的。”
寄语:“文化产业犹如一把有力的船桨,为徐州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动力;文化产业还犹如一艘旗舰,成为徐州新的领跑产业。”在2011年12月28日召开的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文化工作者纷纷表示,我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目标跨越,当务之急就是要叫响“三云(云龙山、云龙湖、云龙公园)、三故(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军事文化、书画徐州、舞动汉风”等文化品牌,形成与吴文化比翼齐飞的新格局。同时,还需“培育‘龙头’、‘旗舰’企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支持转企改制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这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打造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