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在渊源激荡思想为未来碰撞观念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徐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尤以“两汉”最具代表、最有特色。我们要打响“舞动汉风”品牌,着力提升徐州文化影响力。通过发掘整理我市丰厚的汉文化资源,精心包装打造展示汉文化的文艺作品,广泛宣传推介汉文化独特魅力,形成“汉风”与“吴韵”比翼齐飞的新格局,让汉文化走出历史走出徐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最能代表徐州形象的城市名片。

——曹新平在徐州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本报记者 何桂香 刘苏

前 言

城市文化是塑造城市形象、激发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的重要构成。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了一个城市的综合软实力,引领、推动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城市间的竞争、区域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的竞争。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两汉文化,让千万徐州人既有归属感,又有自豪感;既有传承的使命感,又有发扬的责任感。

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开展“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塑造工程,通过对两汉文化的深度挖掘、系统整理和当代阐释,努力发现并深刻揭示其当代价值。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汉风和吴韵一道成为江苏文化的鲜明特征和亮丽风景。

“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包括:“汉之赋”系列文艺精品编创、“汉之源”文化传承行动实施和“汉之韵”城市形象推介。其中,“汉之源”文化传承行动是“舞动汉风”的基础工程,目的是从学术理论上理清汉风与汉文化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

2月13日,市社科联举办“汉之源”文化传承行动文化沙龙,邀请16位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头脑风暴”,在渊源激荡思想,为未来碰撞观念。专家学者们就什么是汉风、汉风的精髓和文化底蕴有哪些、“舞动汉风”的目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是什么、以及汉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使汉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等,发表了真知灼见。

现将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编发,以飨读者。

扩大汉文化影响力

市社科联主席刘宗尧:

所谓汉风,就是汉文化中蕴藏和延续的风俗风尚、风格风范。精髓在于敢为人先、大气包容、重德守序、和谐发展。

舞动汉风,就是扩大汉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舞动汉风,必须围绕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发掘源头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传承规律,通过项目化建设、社会化运作、大众化普及、生活化浸润,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和影响广泛的区域文化风范。

大汉雄风引领天下

徐师大博物馆馆长赵明奇教授:

为什么说徐州是汉文化发祥地?先秦时期,徐州是中国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的中心地区,是文化交流、交通往来最便利的地区,是生活技能开化最早的地区,是最高统治集团核心人物的出生地和事业发祥地,所以,这里的文化习俗具有融汇古今的综合性、南北共塑的典型性和百家合璧的多元性。刘邦生长在丰沛、项羽的家乡在宿迁,丰沛、宿迁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是属徐州管辖,至今在经济、文化上仍属于徐州城市的辐射范围。从楚汉彭城之战,到十面埋伏;从楚歌四起,到霸王别姬。这些斗争都是围绕西楚首都彭城进行的。在彭城及其周围地区,许多杰出人物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给历史留下了永恒的思索。

汉王朝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她以血缘、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熊熊烈火,融化黄河、长江两大南北区域文化的隔阂,消除中原与四夷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重铸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经过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理,不仅使疆域之内背景各异的民众认同了汉族这个共同体,还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兄弟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这一时期汉民族继承了她的前辈华夏族海纳百川的气度,形成了善于吸收、包容、融汇外来民族的民族特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徐州人开创了汉朝文化,徐州大地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汉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是什么。“大汉雄风、引领天下”和我们今天的江苏精神“争先领先率先”是有着深刻历史渊源的。所以我们认为,不怕汉文化的传承断层,因为只要有汉人就有汉文化,就怕汉文化的发祥地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因此,弘扬汉代人文精神,我认为是当务之急。

汉风是汉代文化的大气象

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副董事长、文化学者朱浩熙教授:

汉文化是徐州一个永恒的题目,徐州需要深化对汉文化的认识。汉代的英雄是大浪淘沙的产物,物质性的东西或已腐朽,留下的文化是精神与遗存。汉代文化是以刘邦为代表的风流人物开创事业,从徐州走出,影响民族的文化。其次,在继承方面,汉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具有生命力的,既是先国的又是传承有序的,这样一种文化风气、文化潮流,需要全国人民学习,虽然汉代人们生活也是一种文化,可我们所宣传的汉文化不是像当时人那样生活、饮食。我们所宣传的是汉代文化的大型总括,汉代文化的大气象。我们通过汉文化的传播,令全国、全世界认识徐州,借助全国乃至世界的力量发展徐州。

刘邦靠文化打败了项羽,靠文化奠定了汉朝,因此汉文化是徐州人开创的。汉文化的成熟也是徐州人的后裔代代完善的,这就是“汉之源”。现在外地人来徐州受到熏染的首先是汉文化。但是徐州汉文化讲了多年,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没有充分彰显出来,问题是我们的认识还要再深化。外地人来徐州看汉代三绝,更要看精神文化层面的大气象,要看刘邦那些风流人物留下了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舞动汉风促文化产业发展

徐州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教授:

为什么要讲“汉之源”,因为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刘邦建立汉朝后,才有了汉族、汉字、汉语、汉学等名词,因此,徐州是汉文化的源头,“汉之源”表明徐州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地位。所谓“汉文化”,狭义上指“两汉文化”,亦称为“楚汉文化”,对应的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具有区域文化特点。广义上指汉民族文化,是在汉朝民族统一性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体系。“汉风”是汉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精神风貌、精神品质。“舞动汉风”是指采用美学的形式,把汉文化中崇高向上的、优美的、体现汉民族核心价值的,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的文化精神弘扬出来,促进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现文化大繁荣。汉文化的精髓是历史形成的汉民族的核心价值、思维方式、艺术传统、精神信仰等。

“舞动汉风”要注意三点:一是认真研究汉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二是要采取恰当的艺术形式;三是要立足当前的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注重汉文化载体研究

市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化学者安启杰:

徐州是汉文化的主要源头,称“汉之源”当之无愧。第一,这是历史的抉择。历史抛弃了秦,选择了大汉。楚汉时期的徐州,是推翻秦帝国革命的中心,是当时中国政治的中心,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第二,丰沛政要与汉朝文化。汉朝开国政治集团多为徐州人,把徐州的地域文化带到中央政府扩张、放大,进而形成了汉代的主流文化。第三,徐州地域文化与中央决策。从史籍分析看,徐州地域文化深深影响或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政策。

舞动汉风,就是要在当代把汉文化精神传承、光大,这就需要对表现汉代文化的载体、遗存、民俗、礼仪等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如,两汉音乐舞蹈、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据《中国音乐史略》记述,汉朝建立的乐府,是宫廷歌舞创作、表演、专业机构,也是对民间歌舞搜集、整理、提高的专业机构。乐府里有大批沛县籍人士。从刘邦击筑唱大风歌,就能证明,刘邦是年轻时在家乡学的击筑。戚姬跳楚舞,刘邦唱楚歌。楚歌应当是乐府表演的主要歌舞之一。楚歌还有吗?应当说徐州流行的民间小调和曲艺就是楚歌流传下来的一些曲调,睢宁的落子、邳州的竹马舞等等,应当有当年楚舞的影子。这就是汉风。再如汉画像石,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但徐州汉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画面构成方式、雕刻的风格应当是徐州特色,应在这方面加强研究,不仅重形,更要重神、传神,把它吸收到现代艺术中来,丰富我们的歌舞、绘画等等。

首推人生精神风尚

文化学者戚云龙:

“汉风”之精髓,最容易让人们感动、感悟并接受、效仿的,首推人生实践意义上的精神风尚。这其中包括汉代人的学习风尚、励志风尚、建功立业风尚以及各色各样的教化风尚等。这样的典型事例与教化典故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不但撑起了那个时代的民族脊梁,更传承久远,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加强汉文化基础研究

汉画像石博物馆馆长梁勇教授:

“汉之源”文化传承,必须加强汉文化的基础研究。一是编制课题指南,设立研究基金。希望有关部门制定徐州两汉文化研究专题规划,设立社科研究基金,形成一种引导奖励机制。二是改革科研资助方法,变先给资金为先拿成果,提高基金使用率。建议公布规划项目,谁先完成、谁的研究成果质量高就奖励谁。论文以奖金替代科研经费,专著则资助出版。三是协调有关部门和学者联合攻关。对重大课题,如楚王陵园问题、文物景点的评估问题和利益分成问题等,需组织协调若干部门联合攻关,尽快拿出科研成果,供有关领导部门决策使用。四是选择一家省级期刊联办徐州两汉文化研究专栏。尽管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准备每年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两年出一期《两汉文化研究》虽非常不易,但论文出版周期过长,影响学术成果的转化传播。应缩短周期,提高学术成果的利用率。

让汉文化走进生活

市两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海林研究员:

一是要对以往徐州两汉文化研究的众多成果进行梳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汉理论概念、区域历史地理、历史人物、汉代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意识形态、语言、文字、民风、民俗、乐舞、体育、服饰、餐饮等)六大类、九小类,能彰显徐州历史文化名城品牌的方面要重点梳理、研究。

二是要注重成果转化。两汉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做好徐州两汉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把两汉文化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多元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汉文化传承要项目化。可重点考虑八个方面:徐州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徐州汉代兵器研究;徐州汉代交通研究;徐州汉代体育;徐州汉代娱乐;徐州汉代乐舞;徐州汉代礼仪、服饰、民俗;徐州汉代餐饮。围绕八个方面,运用现场示范、影视系列片、讲座、展板、系列丛书、连环画、书画等形式,使徐州汉代文化进入企业、学校、社区及生活。

提炼汉文化精髓

徐师大历史旅游学院院长王健教授:

汉文化应当是具有徐州地域特征、延伸到徐州所能影响到的广大区域范围的亚文化,没有足够的空间就难以形成亚文化。汉文化的传承着眼点应放在汉代徐州,不能局现于现代行政区划内的文化遗存。

关于“汉之源”问题,要看历史空间的界定,应当是从秦到汉转型以及汉代制度成熟定型的历史时期。在那个时期内,各个文化区都对汉文化转型和定型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州在这个文化区内应当是源头地位,因为汉朝开国集团都是徐州人,当时徐州的理念和习俗决定了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汉代徐州的区域文化是盛世文化,当前也是盛世,因此研究徐州汉文化首先要在学术上搞清楚,努力从汉文化的发掘整理中提炼出汉文化精髓,逐步使之转化为徐州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开发汉文化资源

徐师大旅游研究所所长孙天胜教授:

开发汉文化资源,可以先考虑这样一些项目:(一)汉代艺术展示。主要包括汉代音乐“汉乐”、汉代美术“汉画像石”。比如在展现汉初的时代风貌方面,在展现汉代民族大融合方面,创意出新的汉代乐舞就会有大影响。汉画像石是我们还没有很好进行文化开发、产业化创意的一大领域。(二)汉代技艺展现。《黄帝内经》形成于战国,在汉代得到发展和完善。我们可考虑《黄帝内经》的产业化问题,把这部经典做精做细。汉代在天文观测、地表测量、农业耕作、节气气象等方面,比之前代有了崭新的技术。应当通过课题立项、经费资助,请学者将这些东西挖掘出来,并且设计创意成产业化的内容。(三)汉代故事表演。汉代有太多的故事,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艺术的,现在都可以有选择地把它们表现出来,如用电视、电影、动画、游戏、戏曲和话剧等,给现代人以智慧和启迪。(四)汉代学术的通俗化。河南漯河以东汉文字学者许慎为题,规划建设了“许慎文化园”。对比他们,我们把与徐州有关的汉代名人做深做透了吗?比如刘向和刘歆,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名气不比许慎差,但我们守着这两人的名字,没有做好做足文章。因此,要想把文化产业的事情做好,还必须加强研究开发。

七看徐州舞汉风

主任记者、民俗学者胡存英:

汉族民俗是大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族的许多民俗源于徐州。由于刘邦及其后裔执政长达400余年,徐州民俗便影响了全国。为打造汉文化品牌,我提三点建议:一是建一处两汉文化游乐园。开封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清明上河园,打宋文化牌;西安建大唐芙蓉园,打唐文化牌。徐州可以汉画像石为蓝本,建两汉风俗文化游乐园,打两汉文化牌。二是写一本《两汉文化看徐州》图书。“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口号已提出近20年,取得一定效果,但至今没有一本导游式的图书,简单地讲叫作“七看徐州舞汉风”就是看徐州人怎样创建大汉王朝,看徐州两汉出土文物,看徐州两汉文化遗产,看徐州两汉历史题材的文艺节,看徐州两汉美,看两汉时期徐州引进和创立的宗教文化,看今天徐州人怎样弘扬两汉文化。三是建一座徐州汉史馆。以文字、图片、文物、影视等形式,全面反映汉代徐州历史面貌,包括徐州两汉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战争、民俗、科技、宗教等状况及名人事迹,使其成为“两汉文化看徐州”之焦点。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艳

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徐州汉文化?市社科联特公布了意见建议征集邮箱:xzskl2008@126.com和联系电话:83732574,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