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嫣
清代龙袍存世最多
龙袍的种类很多,可分为朝服、衮服、吉服、常服和行袍5种。常服和行袍是皇帝日常所穿服装,而朝服、衮服、吉服则是行大典或接受朝拜时才穿的礼服,可以视为“工作服”,但是据说皇帝一年穿朝服的次数不会超过5次,所以弥足珍贵。
现存于世的龙袍,以清代龙袍居多。其式样以圆领、右大襟、马蹄袖、有扣绊为主要特点,制作工艺极为精湛。据称,清代龙袍都是用最好的蚕丝纺出的面料精制而成,不仅运用了金银线,还把孔雀羽毛与丝线织在一起,做工、颜色搭配无可挑剔,光刺绣针法就有平针、套针、平金、钉线等10余种。2006年香港苏富比一件以1468万港币成交价打破“清朝织绣世界拍卖纪录”的乾隆御制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便尽显清代龙袍的精工之风。这件龙袍通身镶满细粒珍珠,此类珍珠产于中国东北松花江、鸭绿江和黑龙江一带,是极为珍稀的珍珠品类。据考证,镶嵌珍珠的龙袍存世仅五六件,其中2件被乾隆拥有。
一代冠服一代制
清代每朝皇帝都有自己的审美趣味,所以清代早、中、晚各期的宫廷服饰在色彩和纹样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色彩上,清代龙袍经历了由明末清初沉稳庄重,到清中期繁复华丽,再到清晚期艳丽多姿的变化过程;作为主要纹饰的龙纹,在细节上各有不同。比如龙的眼睛在清初时小如绿豆,到了光绪朝则变大变黑,被称为“龙睛鱼眼”。再如,顺治、康熙龙袍上的龙脸形似元宝,被称为“元宝脸”;在形制尺寸上,清代龙袍经历了由瘦窄到宽大的过程。清代早期,袍服的特点是束身紧袖,形制削瘦,马蹄袖很窄,仅有14厘米宽,体现了满族人体魄劲健,骑射尚武的特点。后来,随着清王朝的稳固,以及汉族服饰风格的影响,为了追求舒适的穿著感觉,袍服的体量逐渐放大,近似于汉族服饰的宽袍大袖。这些细节的变化,都是龙袍断代的重要依据。
2004年香港佳士得曾以170多万港币拍出一件乾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从其十二章纹而知,这应是乾隆龙袍。因为乾隆朝前,清代龙袍中尚无十二章纹,它是伴随着清王朝是否改装易服之事而产生的。当时乾隆决定在保持满族服饰特点的同时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如明黄色、十二章纹等,因此,自乾隆以后,清代皇帝的龙袍上始有十二章图案: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黻等等。佳士得这件乾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是皇帝庆贺岁时节令、婚嫁生辰等场合所穿的礼服,是众多种类的龙袍中,级别较高的一种。
一寸缂丝一寸金
而谈到龙袍的特殊工艺,就不能不谈谈缂丝,缂丝是一种将绘画与丝织相结合的特殊织绣工艺,在丝织品中被列为最高品级。它始于隋唐,在清代进入全盛时期。缂丝技艺在清末曾一度失传,后来几乎完全停业,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在苏州得到恢复。缂丝的工艺极为精细。先要在织机上装好经线,下衬画作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丝。制作一件缂丝作品要花费大量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
在清代,缂丝作为皇家贡品,不允许平民收藏,因此现在缂丝的传世品并不多见,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而龙袍大都是缂丝制成。
2008年,一件缺少马蹄袖、袖子和云领的清代雍正龙袍在嘉德拍卖会上仍以69万元成交。一件“残品”竟能拍出如此高价,业内人士称,宫廷服装是皇帝最亲近的物品,而且制作耗时长,其中缂丝工艺是濒临失传的工艺,这是其它宫廷用具、用品所不具备的优势。而与宫廷瓷器动辄过亿的拍卖价格比,目前,中国宫廷服装的市场价格应该还处于低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