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宋汝瓷:一器难求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木月

3月底,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将上拍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预估价高达6000万至8000万港元,成为今年春拍中的一大亮点。汝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类瓷器。其中的汝官窑烧造仅有20年的时间,因而存世量稀若辰星,如今传世之器仅80余件,且多为博物馆馆藏。而汝窑窑址、烧造技艺的种种传说,更是为之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青花之瓷

汝瓷为冠

汝窑始烧于唐代中期,盛名于北宋,居北宋“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其中汝官窑向为帝君之傲、藏者之梦、艺匠之模,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历来有“纵有家财万贯,亦不敌汝窑一片”的说法。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观其釉色,温润古朴,拂其釉面,平滑细腻。釉面上有呈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和釉结合处,迎光观察,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汝窑瓷器器型精巧,绝难见大件器皿,其器高多不超过30厘米,一般在20厘米左右;盘、盏、洗之类的圆器口径一般在10厘米—16厘米之间,极个别的超过20厘米。

汝窑中,汝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绝。作为宋代宫廷用品的汝官窑仅于公元1086年—1106年短短20年间昙花一现,其后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中。汝官窑追求“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古朴淳厚、天然朴拙,其釉色莹润,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浊状,以淡雅而神秘的天青色为主;胎骨薄,胎色呈浅灰、灰白色,俗称“香灰胎”,褐灰和深灰色的极少,而出土残片其断面色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与泥土长期接触土蚀造成的,非汝瓷本色;器型规整,多见碗、盘、碟、盏、盏托等宋代常见的瓷器造型,器物多为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状钉痕,形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因是御用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弥足珍贵。

现身拍场

绝难一见

虽在拍场上常见被标注为汝窑的拍品,但真正为业界认可的汝窑拍品近年来只有两件,一件是1972年苏富比拍卖行在美国纽约拍卖会上以154万美元拍出过的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盘。另一件为1992年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创下5000万港元成交天价的汝窑三牺尊。这件汝窑三牺尊为传世北宋三牺尊中尺寸最标准的一件器物,其釉色为天蓝色,通体开细碎纹片,棕眼及鱼子纹特征明显。底部以6个支钉支烧,整器神完气足,制作极其规整,为传世汝瓷中罕见之精品。

此次上拍的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来自于著名收藏家阿尔弗雷德·克拉克夫人旧藏,上世纪70年代流入日本。此洗与故宫馆藏的一件汝窑天青釉葵花圆洗较为相像,皆为浅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体现出汝窑的釉色之美。

因汝瓷存世稀少,后世对其多有模仿,其中不乏精品。明朝仿汝窑,仅见于宣德一朝,宣德仿品的特点是胎质较松,釉水更为亮透,并有桔皮纹,纹片细小,比汝窑更密、更规整。清朝雍正、乾隆时期仿汝窑也较多,釉水十分精细,釉面透亮,除少量无开片,多数是小开片,也有大开片。修胎规整,圈足圆润平滑,露胎处涂褐色釉水。宣德仿、雍正仿、乾隆仿的官窑器基本是根据传世品仿造,主要是为表敬意,而非刻意做旧模仿。而民间仿造往往是在明清官仿的基础上再仿造,这种双重仿品,可见汝窑的魅力深入人心。

明清官仿汝窑瓷器虽仍无法“描绘”北宋汝窑的神秘气质,但因其工艺精湛,器型更加精细规整,如今也是收藏市场上大热的收藏门类,值得有实力的收藏者重点关注。而对于现代仿品,藏家可以从釉色、气韵来加以判断,因为汝窑的特殊色彩、高贵的器形神韵,现代仿品是绝难模仿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