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重型文化广场 文/本报记者 蒋新会 图/本报记者 孙井贤
废弃电炉盖创意成了座椅,三通管摇身为果皮箱,焖火炉侧壁烧嘴树立成红色的风笛,车床中心架成了轮船上的方向舵,电动平板车齿轮加上木板成了孩子们疯玩的跷跷板,炼钢车间的钢包中长出了美丽的花草,而巨型螺栓则化身为卫士默默守护着广场上的人行道……这些工业符号、工业文化无声的流淌,像一幅幅电影胶片闪现出老工业基地往昔的峥嵘岁月。这是一座融合了沈阳市铁西区工业百年历史和现代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地标性建筑,更以一种艺术、唯美的方式拉开了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由工业符号到创意文化新变奏的展示舞台。
厚重源于历史绵长
2010年6月18日,这一天对于老工业城市沈阳来说是个值得书写的日子,坐落于铁西区北一东路与兴华街交叉处西南角的一座淬炼铁西工业文化精华的重型文化广场正式揭幕,对外开放,这是铁西百年工业文化的记录与见证。重型文化广场的前身为沈阳重型机械厂,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厂曾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过特殊贡献,是沈阳人心中的一座丰碑,是沈阳这座重工业城市的骄傲。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功能的升级改造,2009年,该厂搬迁到开发区。随后,铁西区就保留了这块3万平方米的沈重老厂址,修建成重型文化广场。
沈阳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37年,原为日本满州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奉天制钢所。解放后,是新中国第一个重型机器制造企业,被誉为“中国重型机器的摇篮”和“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的长子”。曾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钢,制造出我国第一台锻锤、第一台初轧机、第一台火车车轮和轮箍轧机、第一台自由锻造水压机、第一台万吨挤压机、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端支座等国家急需的机器产品,至今创造全国第一和填补国内空白200多项。是国内至今仅有的跨越多个特殊历史时期、保存最完整、从炼钢开始到铸造、锻压、热处理等再到机械加工、总装和厂自有铁路专线运输、自成体系的重大工作母机制造企业。
现存1937年建筑有:厂部主楼、炼钢车间主厂房全部、原金工车间南北区厂房全部,共约10万平方米,建筑风格典型、独特、美观;建国初期的工业建筑20多万平方米,专用铁路线约2公里,时代特征极强。厂房内外散见各处的带有年代文字的历史遗物如日伪时期的天车、铸有“1936”字样的铸铁管、砖甬路,五六十年前产自德国的插床、铁路吊车,产自匈牙利的钻床以及产自捷克和前苏联等国的一批设备。有的是“日本对我国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的重要物证”,有的是经济建设时期的功勋机器。在工业建筑和历史研究方面价值极高。沈重工业遗迹群要比闻名于世界的北京798工业遗迹早20年,其年代跨度更长,规模更大,典型性更强。
厂区成文化新地标
工业遗迹作为工业文明的遗产,与工业文明本身一样涵盖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方面,它们见证了时代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业场景,能较为准确地体现当时的工艺水平、建造风格、时代风貌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科技影响力。
如何把工业遗迹真正转化成工业遗产,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走过了近百年工业发展历史,沈阳铁西这个素有“东方鲁尔”之称的工业区,对于曾经的工业辉煌印记,并没有简单的丢弃,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和现代的手段,最大限度的保存下最具有特色的工业符号,使城市的工业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在重型文化广场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标志性雕塑《持钎人》,这是由鲁迅美术学院两位教授和铁西劳动者共同创意的。两名手持钢钎的产业工人背对着红红火火极具抽象意味的炼钢炉,似在炼钢,更似在奔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舒卷的红旗形似灼热的铁水包,整个雕塑与铁西老工业基地、沈重集团原址的属性相契合,而其26米高,用钢400吨的巨型体量,更是创下了世界工业题材雕塑的新记录。外观还不是最大的亮点,该雕塑将是世界首个会动的工业主题雕塑,每到整点,产业工人手中的巨型钢钎将有节奏、有规律地摆动,为整个雕塑增添动感和生气。
据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持钎人》雕塑的设计、组装、施工难度可以堪比北京鸟巢。雕塑的钢结构桁架都是三维、异形的,偏上几毫米,就会无法安装,而且很多焊接作业都要在空中悬吊进行,对相关设备和工人技术水平、精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但这样的高难度作品,完全来自“铁西制造”。这个世界体量最大、科技含量高、能动的工业题材雕塑的建造成功,标志着铁西老工业基地发展到更高阶段,铁西装备制造发展到更高水平。
广场孕育创意文化
重型文化广场除了运用旧的工业符号,使之具有城市景观、休闲娱乐、抗灾避险等综合功能的创意文化广场之外,还充分利用旧厂房,建成创意文化产业园,并把它打造成具有特色、洋溢人文气息、充满现代活力并具有一定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这就是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
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位于《持钎人》雕塑的南侧,由北方重工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改建而成。褪去车间的外衣,留下了巨大厂房的骨架,远远望去,宛如一位静卧的巨人,其傲人的风骨在风中长存。占地4000平方米的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刻意保留了沈重70年前老厂房建筑群的主体框架,并进行了保护性修饰,可谓留住并放大了沈阳工业发展的历史符号。
走进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的大门,迎面灰色的墙壁上,锈迹斑斑的“铁西”两个大字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字的右下方有这样的铭牌:2009年5月18日,北方重工搬迁停产前,最后一炉铁水,浇筑的“铁西”两字,每字重3吨,留做永久纪念。而在“铁西”两字的左边,用链条和齿轮做成的TX(铁西拼音的开头字母),给这个创意园定下了工业文化氛围浓厚的基调。
走在创意园那用钢筋铁骨做成的框架下,上午暖暖的阳光透过厚重高大的玻璃幕墙,在地面上投下了斑驳的光影,给人以时空错乱般的迷离感受。怀旧的音符加上金属的味道,让这个旧厂房改成的loft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虽然,这个创意文化园还只是在起步阶段,但它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终将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