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头山植绿装新风景美城乡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枚

5月4日,市政府组织政务督查员对全市“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进行专项督查,近30位政务督查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代表社会各界,察看了铜山、贾汪区“二次进军荒山”的重点山头。当督查员们登上一座座石头裸露的荒山,映入眼帘的是挥汗忙碌的绿化员工,凿石运土的施工场景,引水上山的长管水池,吐翠放绿的各类苗木……

七沟八梁石头坡

荒山造林大气魄

从2010年开始,全市“第二次进军荒山”号角吹响。按照市委要求,市农委对全市392个宜林山头进行了全面勘查,规划5年时间完成10.4万亩荒山造林任务,其中2010年1万亩,2011年3.5万亩,2012年2.2万亩,2013年1.9万亩,2014年1.8万亩。

至去年,全市两年时间共完成荒山绿化4.5万亩,栽植各类乔木480万株。其中,吕梁山风景区、大洞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地区完成造林2.6万亩,栽植乔木290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

根据“二次进军荒山”五年行动计划,今年任务是实施荒山绿化2.2万亩,108个山头,其中重点地区1.4万亩,具体为铜山区8000亩,贾汪区6000亩,主要分布在京沪高铁、京福高速、104和310国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以及微山湖周边、大洞山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一般地区指睢宁实施荒山绿化任务8000亩。

整体推进分步走

绿化模式成样板

据市农委介绍,“二次进军荒山”工程的功能定位与绿化模式,采取“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类设计,分期实施;政府主导,多元筹资;以县为主、市级奖补”的运作模式,属徐州首创、全国样板。

如正在运作的第三期拟绿化的108个山头,就分属4个生态功能区:生态风景区,面积5648亩,分布在铜山汉王、利国等镇,设计上采用萌发力强、绿量大的树种营造复层混交林,改善冬季景观效果;自然保护区,面积5629亩,分布在贾汪大洞山自然保护区,选择乌桕、栾树、五角枫等为主要造林树种,构建从金黄到红色的丰富的秋色景观;绿色生态廊道,面积2721亩,分布在206、310国道贾汪段和104国道铜山段两侧可视范围内,常绿树种比例占60%以上,落叶树种占40%左右,形成一山一景,突显组团式大色块,强调瞬间有效观赏尺度,打造四季常绿、景色优美的绿色生态廊道;植被恢复区,面积8000亩,分布在睢宁岚山镇和姚集镇,功能定位为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绿化造林。

根据《徐州市“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组织管理办法》,由市统一委托实施作业设计和工程监理,采用不同投资强度和造林模式,进行差别设计。重点地区造价在8100元/亩左右,打造林相合理、生态优良、景观优美的风景林;一般地区2600元/亩左右,实施以植被恢复为主的一般绿化造林。工程招标和实施主体为相关县(区)政府,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工程建设。工程所需资金,重点地区市、县(区)各承担50%,一般地区经验收后市财政每亩补助600元。

2012年度工程总预算为12763万元,其中市财政承担5849万元,铜山区承担2880万元,贾汪区承担2488万元,睢宁县承担1546万元。重点地区造林由市、区财政在工程合同签订后一周内,将资金打入市财政局设立的“二次进军荒山”工程专户,第一年为合同价的60%,第二、三年各为20%。

规划实施起点高

创新机制育林苗

为早日让荒山披上绿装,今年实施的三期工程从去年8月就开展规划,通过作业设计、工程预算财政评审、工程招投标、所有施工企业进场施工,到今年4月20日完成苗木栽植任务,共栽植各类乔木235.5万株,其中重点地区完成任务的100%,一般地区完成任务110%,全面完成2012年三期工程2.2亩造林任务。

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实施,市、县、镇三级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每座荒山,对立地条件、GPS点范围、水源、周边环境等,做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登记建档,共拍摄照片1000余张,建立档案卡片400余份,为规划设计和实施造林提供了第一手数据资料。委托南京林业大学对全市荒山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坚持生态、景观、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以林相合理、景观优美、生态优良为目标,适地适树选择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兼顾常绿与落叶、彩叶相结合,设计各类树种20余种,每座荒山都设计为一处景观,确保了荒山绿化上水平、上档次。

针对我市荒山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立地条件区别大特点,通过优化规划布局,运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将全市所有山头地块按重点和一般进行分类,其中重点地区主要包括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交通主干道两侧等范围,采用机械或爆破开挖大坑,推行大苗上山、客土客水上山等造林方法,力求达到快速成林成景。

为造林绿化“栽得活、长得好、管得住”,坚持市场化运作。一是采取招投标制。工程统一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公开向社会招标,选取资质高、业绩好、有经验、技术力量强的造林绿化企业实施造林。三期工程共有来自全国各地132家单位参与竞标,通过专家评审,择优选取41家企业承担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实行一年造林、二年养护、三年验收的运作模式,将树木栽植、除草、病虫害防治和护林防火等一并纳入工程合同,招标选择具备资质的监理公司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理,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建设水平。

为严把质量关,按照工程时间节点,去年12月上旬至今年2月底为挖坑阶段,3月份到4月份为苗木栽植阶段,到2014年底为管护阶段。三个阶段分别明确质量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一律限期整改,据统计,挖坑阶段共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35份,苗木栽植阶段共退回不合格苗木367批次,数量8.4万株。栽植过程全部采取客土客水栽植,并施足保水剂、生根粉。

各地荒山多为群石无路山,为做好配套设施建设,市、县(区)、镇村共投入资金900余万元修建施工便道,实施打井和引水上山等工程,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为了及时、高效地用好建设资金,市政府专门成立财政“专户”,根据合同规定的付款进度,市、县(区)先期将所需资金汇入“专户”,保证资金按时拨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