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化立校,着力培育文化校园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鼓楼区文教体局局长

李乐东

在美国学习了一段时间,东西文化的比对和碰撞引发了我的良多思考,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能引发大家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共同的、深度的、持久的思考,也算作即将开幕的首届校长论坛的序曲。

一、关于学校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

我认为,基础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并做到: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才能做到最好。

教育的目标如何实现?

从根本上说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书本知识;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我认为,实现教育目标最最重要的环节在于上述两个途径的引导者——我们的校长和教师,一支对教育和学生充满感情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二、关于学校建设

当我们明晰了学校的功能性,就是明确了目标和职责。接下来就应该来思考,学校,应该建设成一个怎样的学校,应当给孩子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应当让孩子在学校学会什么,有什么收获。而这些思考和决策都应当基于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那就是“学生第一”。

(一)认识自己

学校建设应开始于对学校全方位的了解。校长和校干要熟悉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的状况、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脉络、生源结构、家长信息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等诸多情况,还应清晰地认识到你的学校在一定区域中所处的位次,包括教育思想、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等,因为这些都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这种纵向、横向的比较会让发展目标定位更趋于科学、准确、合理。

(二)校长的思想

校长的领导是学校建设过程中独一无二的最具影响力的要素。校长必须有端正的教育思想和执着的理想追求。大凡校长都会有怎样办好学校的一些思路,但思路不是思想,因为它不系统。校长需要有思想,它表示你精神的高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深度和襟怀的大度。

校长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和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怎样才能有思想?好读乐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校长更应当成为专业的读书人,在书中与教育家、与教育大师对话交流,在学习借鉴探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每一位有思想的校长治校既要利用制度的约束力,又要善于利用文化的影响力,还要焕发人性的光辉,建设积极情态,方能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文化是“立校之本”,是学校管理的灵魂

学校是传播优秀文化的场所,是用优秀文化影响孩子们心智健康成长的地方,是让孩子们享受优秀文化滋养的地方。因此,

文化应该是“立校之本”。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

1、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德育为先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要求,学校的德育目标是塑造美好的心灵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要通过畅通有效的主渠道、建设有力的主阵地,持之以恒的主题活动,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知荣辱,明是非,有责任,有作为。手段无非两种,一是靠制度文化的引导,二是在教育活动中体验。

2、以不断创新为抓手。我理解的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应当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解放和自由,而创新恰恰需要自由的、活跃的思维和氛围。教会孩子勇于善于表达、敢于乐于去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成为是基础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中最重要的第一目标。学校要在这上面深下工夫,不断创新形式,去研讨去探究去实践,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和机制。抓住最佳时机,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3、以课程改革为重心。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引导学生求真崇善臻美的主阵地。在课程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要以“求真”的态度、以一个教育者的“良知”,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筑牢教育的底线。耐心的引导教师,通过集体教研、研讨反思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去深刻领悟课程设置对学生成长、成人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和学生一起用源自心灵的教学去诠释、去体会课程的内涵,以达到课程设置的目标。同时,课程文化要与时俱进,学校要积极探索、研发学校特色课程与建设,积极开展具有个性的实践模式探讨,开发课程就是开发自己。

4、以新型交往精神为纽带。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健康的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而校长是这和谐人际关系的制造者。拿破仑说,一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希望的经销商。

(1)对教师而言,校长就是“希望”的传播者,要坚守“教师第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个好老师。你要充分理解你的教职工,信任他们,让每个教职工都感到自己很重要,不可替代。当学校的“共同愿景”和教职工的“个人愿景”合二为一的时候,就能爆发出巨大的动力。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呢?

(2)对学生而言,一名好教师就是一个偶像和标杆。学生与教师相处时,不仅在“察言”,更在“观色”。教师的一举一动,无不细致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

内在的动力决定着成长的速度。我们校长、老师们一定要树立“学生第一”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组织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着力打造。

3)对家长而言,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而非对立者和监督者

当然,学校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夫,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要坚持基于学校的传统,在文化传统中发展;要基于系统方向,在差异彰显中发展;还要基于社区环境,在深度融洽中发展。同时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还要摒弃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功利化、精英化、时尚化、绝对化。这都是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亟待研讨解决的课题,希望各位校长能够尽快有所建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步入我们鼓楼的每一所学校都能立即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的文化味,见到我们的每一位师生都能看到彬彬有礼、友爱友善的文化教育成果。

三、关于学校特色建设

(一)什么是学校特色

教师眼中的学校特色:曾与一些校长、教师谈论这个话题,基本的观点是,学校特色就是一所学校整体的办学思路或者在各项工作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办学思想的个性化的体现。

学生眼中的学校特色:曾与一名六年级的学生聊这个话题,他认为学校特色是能调动小孩子兴趣的活动和课堂。这又给我们提个醒,学校特色得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并共享其乐。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共性在于“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区别在于:1、特色学校比学校特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师生参与率更高。2、学校特色处于低层次,特色学校处于高层次。比如:民主路小学的铜管乐队,大马路小学的礼仪方队,尽管水平比较高,也有不少知名度,但毕竟参与的教师、学生都很少,因此只能称其为“学校特色”。比如:王场小学的书法,学生的参与广泛,课堂教学与课外环境都形成了书法教学的良好氛围,自编了教材,进入了课程,而且有很长的传统。王场小学就能称之为书法特色学校。

(二)学校特色建设的五大要素

1、学校领导具有强烈的特色意识和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包括有创建的规划,有管理网络,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职责分明,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奖惩标准。

2、拥有若干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和一批优秀学生,而且形成梯队,优秀学生数量的多少、水平的高低等指标能反映“特色程度”的深浅、质量的优劣。

3、校园文化要充分反映特色情况。包括校园广播、板报、橱窗、实物展台及校园景观设计等等,都要围绕特色做文章,创设充盈的特色氛围。

4、强化校内外交流。包括利用“开放日”向家长、社区展示,参加对外演出和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将学校特色向社会强力推介。

5、拥有丰硕的特色教育成果。包括汇报会、展示会、作品展览会、开课等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