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相对比真伪立现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徐州日报

——第45期藏宝擂台活动扫描

◎文/本报记者 胡明慧 图/本报记者 仲冬竹

藏界聚焦·鉴宝

本期鉴宝专家、行家

邱天基

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张允启

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李世德

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葛明珠

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

市收藏家协会理事

对于许多收藏家来说,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靠的是多看真品,并以此为标,明辨赝品。在3月31日于户部山翰林街作然书屋举行的本期藏宝擂台活动中,数件形制类似,但结论不同的青铜器、蜜腊等藏品极为巧合地一同现身,使真与假、普与精有了相互的参照。从藏品的两相对比中,藏友们或者也可以看出些鉴别真伪的门道。

青铜钫:从锈色辨真伪

藏友李先生带来了两件形制极为相似的青铜钫,形体皆成方形,方直口,长颈弧壁,方足根部略向外撇,腹侧铆接兽面铺首一对。略有区别之处在于,一件稍小,通高约35厘米,有盖,盖顶四角置鸟形钮;另一件略大,通高约37厘米,无盖,器身上部可见淡黄色的钙化结晶。

据李先生介绍,这两件东西是他从一位藏友手中得来的,应出于一个坑口。专家上手仔细察看后,对于李先生的看法表示怀疑。几位鉴宝专家仔细研究后认为,青铜钫是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代的一种盛酒器,多成对使用,但藏友带来的两件青铜钫虽形制相似,但尺寸不一,绝非一对。器形略大的应为汉代时的器物,其器身清晰可见铸造时置放的垫片的痕迹,上部淡黄色钙化结晶应是器身遇水历经千载形成厚重水垢的结果,器身经打磨留有的金属光泽及器身和器里一致的锈色则具有汉代青铜钫的典型特征。而另一件青铜钫,专家们则表示存疑。这件青铜钫器身不见垫片踪迹,且器身与器里形成的锈色并不一致,与真器相比,破绽立现。

蜜腊雕件:气泡现真假

一位藏友带来了一件蜜腊雕件,其色泽为黄褐色,雕工简约,以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活泼的鱼跃图。掂之,手感轻飘,不见分量。

对于藏友们并不常见的蜜腊雕件,专家表示,由于较为少见,蜜腊收藏目前在市场上并不热门,不过就珍稀程度而言,蜜腊不逊于玉类藏品。从地质学角度来说,蜜腊与琥珀是同一种物质,皆为树脂千年石化所致。不同之处在于,琥珀色泽透明,蜜腊颜色如密。因蜜腊为化石的一种,所以它的质量较轻,质地极脆,因而极难雕琢。藏友带来的这件蜜腊雕件雕琢精细,颇见功力,是一件开门的好东西。

另一位藏友此时恰到好处又递上一件“蜜腊”雕件。这件藏品的色泽也为黄褐色,雕工简约,且质量较轻。不过专家仔细察看后表示,这件藏品不是蜜腊,只是普通的树脂制品。因为蜜腊的分子结构为团块状,而这件藏品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气泡状结构,因此绝非蜜腊。

如何辨别真假蜜腊,专家支招藏友在鉴别时可使用火烧法,用火烧时出现变红及起星现象的,为蜜腊无疑。此外,以4:1的水盐比例调配盐水,不能浮于水面之上的,肯定非蜜腊制品。藏友可结合两种方法,鉴别真假蜜腊。

秦半两:对比显珍贵

在藏宝擂台活动中,钱币精品并不少见,但张先生带来的这件锈色斑驳、凝千年沧桑于一币的秦半两,却仍令专家及在场藏友着实为其惊叹。

据专家介绍,秦半两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种币种,它奠定了“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此后,这一钱币造型沿用了两千多年,贯穿中国封建社会。藏友带来的这枚秦半两独具特色,殊为难得。其币面钱文“半两”分列穿孔两侧,“半”字转折处柔和圆匀,“两”字方正雄浑,表现出秦篆、汉隶两种钱文书风。此外,与普通秦半两相比,这枚秦半两尺寸较大,周身遍布青绿色入骨锈,极为少见,因而十分珍贵。据了解,前几年徐州藏友所藏一枚秦半两因尺寸较大而备受关注。那枚秦半两直径约7.2厘米,而藏友带来的这枚秦半两,钱币直径约7.67厘米,重约100克,在尺寸及质量上皆超越前币,是徐州地区目前所见较大的一枚秦半两,充分显示出徐州藏友集币水平之高。

铜佛像

展现文化交流之风

藏宝擂台活动即将结束前,一位藏友带来的十六国铜佛像闪亮登场,让不少藏友心生艳羡,久久不愿离去。

这件十六国铜佛像通高约27厘米,通体遍布黑漆古。整体雕铸一铜佛端坐于方台之上,佛像头顶肉髻,宽额杏眼,面目慈祥;身着通肩式无领宽袍,肩袖处装饰有梯形纹,底座上镌刻一周铭文。以手掂之,手感沉重,敲击之,则发出清脆之音。

据专家介绍,佛像底座的铭文并非汉字,而是佉卢文,是公元二世纪流行于中亚地区的一种文字。从这周铭文圈可见,该尊铜佛像具有典型的异域文化特色,在敦煌等地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铜像上也常见此类铭文。而从造型来看,这尊铜佛像则具有汉化的典型特征,由此可见,十六国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融日盛,在留存的诸多器物上皆留下鲜明的印记。而这件藏品因见证历史、品相极佳、雕工精细、纹饰优美、人物生动,更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