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记者 毛庆 本报记者 王露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70年前,随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占领南京,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人民迎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前景和中国历史新纪元的灿烂曙光。
虎踞龙盘今胜昔。70年后,这座英雄之城牢记这一改变民族命运的历史时刻,绘出一幅在发展中腾飞的壮丽画卷。今年3月16日至17日,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行动走进南京,倾听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踏访这座英雄之城传承精神、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精彩足迹。
一场战役的胜利,
赋予南京英雄之城、
胜利之都的历史内涵
南京江北有相邻的江浦、浦镇、浦口,合称“三浦”。这里的江岸线绵延40多公里,与南京城隔江相望,地势十分险要,素有“金陵门户”之称。
渡江战役打响时,这里是长江北岸唯一一个仍在国民党手中的地区。攻占“三浦”,就突破了解放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风景秀丽的浦口凤凰山公园,70年前曾是渡江战役中“三浦战役”的发生地,也是全媒体行动此次采访的第一站。
浦口区档案馆馆长马文媛介绍,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向驻守江浦的国民党军队发起猛烈攻击。江浦县城、黎村、大马山顶、烟火墩、新河口、赵家山、凤凰山、求雨山……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负隅顽抗,人民解放军将士奋勇作战、浴血拼杀,经过3天的激烈战斗,歼敌500多人,俘虏1000多人。4月22日,三浦地区获得解放。“三浦战役”中,解放军官兵伤亡达700多人,其中250多人英勇牺牲。
陆军指挥学院军事专家施晓晨上校说,“三浦战役”尽管只是恢宏的渡江战役画卷的一角,但对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的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浦战役”顺利完成了渡江战役的前期任务,为解放南京扫清了外围障碍,清除了国民党军队盘踞在长江北岸的重要据点,“三浦战役”加速了南京解放的进程。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渡江战役胜利、南京解放是重大历史转折事件,赋予了南京英雄之城、胜利之都的历史内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历史长河中一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不能忘却。
参加过渡江战役、亲历南京解放的李剑锋老将军在接受采访时说,渡江前夕,他所在团突击仪征县十二圩受阻,他带着通讯员去一探究竟。不料敌军构筑了暗堡,密集的枪弹如火舌般射过来,通讯员一把将李剑锋拉到身后。“没走几步,嗒嗒嗒……又是一阵机枪扫射,通讯员倒下了,他为了保护我牺牲了。”
91岁高龄的王俊堂老人也向参与全媒体行动的记者讲述亲身经历的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前,按照上级指示,我们在安徽无为集结,进行横渡长江的准备。当时,很多战士不习水性,一听说要过长江,大家都有点担心。后来上级就要求大家学游泳,学划船。大家起早贪黑,在旱地里练习了好几个月划船,没人叫苦,就等着一声命令。”
1949年4月23日晚,王俊堂跟着大部队过了江,进入南京城,所到之处,南京的老百姓夹道欢迎。王俊堂记得:“那时南京天天下雨,我们穿的都是竹子做的鞋,遇到湿地,鞋底容易打滑。南京的老百姓给部队送了很多布鞋。我就穿着老百姓送的布鞋,从南京出发,和战友们一起继续向南,继续战斗。”
一座纪念馆的落成,
见证这座城市致敬英雄传承精神
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熠熠发光。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2019年3月17日下午,全媒体采访团来到这里。博物馆展览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刘刚在“总统府”工作了近30年,他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解放前中共南京市委书记陈修良领导的地下党为保护南京开展的工作等故事。
1949年3月,地下党给渡江战役总前委送去国民党《长江北岩桥头堡封港情况》《江宁要塞弹药数量表》等重要敌情资料,为配合解放军解放南京作出了重要贡献。4月23日,陈修良派人组织下关电厂、下关机务段轮渡所的地下党组织,带领工人将“京电号”“凌平号”运输艇,水上警察局的3艘巡艇,还有下关轮渡公司的十几艘大小机动船,开到浦口码头等候,解放军的人马一到就载着过江。
4月23日,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挹江门进入南京市区。
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一历史性的时刻,1984年,南京解放35周年时,南京市在下关挹江门城楼上建立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由于场地有限,文物得不到充分展示,于是,在三汊河易地新建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23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这里不仅成了南京十大红色文化地标之一,也是公众喜爱打卡的南京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纪念馆入口前的下沉式广场上,“停泊”着一艘船身斑驳的黑色小火轮,它就是被称作“渡江第一船”的“京电号”小火轮。渡江战役期间,这艘20多米长的钢制蒸汽船,载着第一批解放军先遣部队最先渡过长江,吹响了南京解放的胜利号角。邓小平、陈毅也是乘坐这艘小火轮抵达中山码头。如今,“京电号”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南京的珍贵见证。
渡江胜利纪念馆在让人们重温那段历史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着致敬英雄、传承精神的信念。
南京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有着丰厚的红色家底,雨花台、梅园新村、渡江胜利纪念馆,一座座红色地标,记录着一段段难忘的红色历史,也彰显着红色文化的世代传承。
一个新区的精彩崛起,
拥江发展践行“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2019年3月17日,全媒体采访团来到下关滨江风光带,参观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南京滨江商务区规划展览馆、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
正值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夹江江面上,市民带着孩子在江边散步休闲。
夹江是长江的支流,曾经这里被船厂、仓库等极易造成污染的工业设施占据。近年来,南京把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摆在首位,大力发展滨江特色旅游,讲好长江的故事、南京的故事。如今的夹江沿岸绿树成荫、景色宜人,已经建成了功能多样、特色鲜明的滨江风光带,成为南京人喜爱的休闲运动娱乐“后花园”,成为外地人看南京的新兴个性旅游热点。
长江两岸也成为彰显南京魅力、展示城市形象的地标和窗口。
2015年7月,南京江北新区获批成为我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破茧成蝶、雄姿初显。新区聚焦“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建设,抢占自主创新最前沿,勇攀全球产业最高端。目前,全球芯片、基因、金融知名企业相继汇聚新区,签约“两城一中心”关联项目122个,投资额1100亿元。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江苏省内唯一跨江布局的城市,南京的长江岸线全长197公里。可以说,长江承载着南京的历史,也哺育着南京的未来。根据南京2035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南京将全力打造“一主一新”两个中心城区,即江南主城和江北新城。南京将从“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70年后的南京传承英雄精神,提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城市发展愿景,努力让城市发展高质量,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奏响创新名城与美丽古都交相辉映的时代篇章。
7市党报记者
南京采访感言
■九江日报记者
江慧
穿越历史烟云,追寻红色足迹,我收获了震撼,留下了20多年采访生涯中最难忘的印记。对于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虽然我们没有经历,但是没有任何理由忘记。感谢南京日报发起的“寻迹百万雄师过大江”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行动,让我们不仅翻开了那段红色历史,更是深刻感悟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铜陵日报记者
刘洋
南京不仅有着历史的沉淀、红色的记忆,更有着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永不过时的革命精神。在梅园新村纪念馆采访时,我遇到了正在那里接受红色教育的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党员学子们,带队老师李毅告诉我,他们希望党员们通过参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式,去缅怀历史,去领会革命精神,更好地成长学习、报效国家。
■芜湖日报记者
王亮
身处凤凰山公园,谁能联想到70年前,作为“三浦战役”重要战场之一的这里会是碉堡密布、易守难攻,谁又能体会到70年前,凤凰山上解放军战士的壮志豪情。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行动启动仪式选址在此,颇具历史厚重感。向组织者南京日报致敬。他们的精心策划、悉心筹备,给全媒体行动开了一个气势磅礴的好头。
■滁州日报记者
李邦军
70年后,当年渡江战役出发点和登陆点所在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我国第13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南京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古都南京建城2500年以来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奏响了创新名城与美丽古都交相辉映的时代篇章。
■镇江日报记者
王露
作为镇江人,在儿时的印象中,南京长江大桥确实是一座极大的桥,是一个游客众多的“旅游景点”,再后来每逢在南京路过长江大桥时,都会无意识地多看两眼,心想着“路过大桥”了。如今,不是桥变小了,而是国家在这几十年间发展迅猛,我们拥有了一座又一座“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辉煌早已镌刻进时光,它见证了国家的发展,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不忘初心,继续奋进。
■常州日报记者
刘一珉
陈暐
3月16日,在南京启动仪式上,91岁的渡江战役老兵王俊堂上台发言,工作人员本想上前搀扶,他却健步跨上了60厘米高的舞台,下来的时候也没让人搀扶。台上台下,老人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向老兵致敬,向革命的乐观主义致敬!
■江阴日报记者
肖遥
采访之前,我对于“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多,感觉当年的渡江战役似乎与人们的真实生活隔得很是遥远。感谢这一次的长江沿线8市党报全媒体行动,让我有幸参与其中。正如启动仪式上主持人所言“胜利之光,烛照未来,共做逐梦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奋进未来。
图片拍摄均为南京日报记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