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渡江前夕,镇江解放已是大势所趋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本报记者

梁和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的今天,镇江迎来解放。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当时的镇江城又是何等情形?昨天,记者在市档案馆查阅到的一批老档案,再现了70年前部分历史片段,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历史必然”:渡江前夕的镇江,解放已是大势所趋。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渡江部队千帆竞发,在极其有限的抵抗下直取江南。镇江的顺利解放,早在数月前敌我双方的不同表现中,就已现出端倪。当年3月,中共华中工委会调研室编印了一本《镇江概况》,已然在为解放接管镇江做周详准备。而《镇江概况》反映的“概况”,恰恰也证明,镇江正处解放前夜。

彼时,国民党在镇江的统治已病入膏肓,由于政府腐败和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早在1946年,《苏报》等在镇媒体,就有《镇江难民渴望二批救济》等报道见报。除了饥民等待救济外,贫民吃观音土、灾民抢米等,都有文字和图片“记录在案”。《镇江概况》中,一组数字为如此民不聊生提供了重要缘由:根据税赋预算,1948年镇江的捐税为2484471元,截至当年底,却实际征收了4343785元,征收率高达175%。

高税负加速了经济崩溃,军队扩张却丝毫不能阻挡败亡步伐。根据《镇江概况》,1949年的镇江有多支部队驻扎,军事力量十分庞杂。此前一年,甚至有2000多名省会警察由警转军,被改编为战斗营。但即便如此“彻底武装”,依然无济于事。

在市档案馆征集编研处处长魏志文看来,这些档案,能真切感受到“兵败如山倒”。“当时的镇江守军,几乎没有组织任何有效抵抗,纷纷溃逃。解放军为了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一路追击。”他认为,“一逃一追”既是当时的战争场景,也体现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国民党守军对大势已去的感受,从一份《镇江城防指挥部第六次城防会议记录》可见一斑。1949年4月16日下午6时,这场或许是镇江“最后的”城防会议召开,当时所有要害部门悉数参加。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重要会议,“讨论事项”却充满“鸡毛蒜皮”。

记者从这份档案中看到,会议所有6项讨论内容中,除了第三项要求“各控制站指挥所辖的民众武力实施工作”,参考城防指挥部下发的图表进行,第四项各控制站的拒马“交保甲管理”外,其他内容都与城防关系不大。其中第二项讨论了街头破损路灯的修理;第一、五、六项,分别讨论了为“城防业务工作努力者”、警卫团执法队、水电厂等制发奖状、嘉奖等。

魏志文分析,城防会议内容琐碎,说明国民党军政当局深感大势已去,根本无心无力守城;不断制发奖状、颁奖,则是他们试图挽回人心的无奈之举。“在‘一地鸡毛’的情势下,城防会议只能‘鸡毛蒜皮’。”

人心浮动从通讯记录也能看出。当时,镇江每月“来去电报”约30万次,“来去电话”约50万次,“交通部镇江电讯局”由此被定位为“烦忙局”。这些电报和电话大多通向南京、上海乃至香港等城市。与之相关的是,当时有不少人已经逃离了“交战区”镇江。

当然,更多的镇江市民还是留了下来,满怀期望地等待解放军过江进城,盼望镇江解放。从1949年初开始,镇江城内不时出现反对国民党、欢迎解放军的大幅标语,如“反对蒋敌伪合流屠杀人民的阴谋,誓为全国和平民主团结而奋斗”。如今,这些标语被“光影定格”,相关照片成为珍贵档案。

“档案是一代人留给另一代人的最珍贵礼物,它们能定格历史,也能昭示未来。”市档案馆馆长徐策说,解放前老档案的珍贵之处在于,不仅揭秘了镇江如何解放,更证明了我们党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