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事关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一直以来,丹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创新举措,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结对帮扶、企业挂钩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工作机制。
2009年,通过脱贫攻坚“两消除”行动,丹阳市全面消除了25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和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开展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四争”活动和第一轮“扶村帮户”活动,实现了经济薄弱村收入50万元和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4000元的目标;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二轮“扶村帮户”活动,完成了117个经济薄弱村、5788户(10189人)的脱贫目标。2016年按照全省“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启动了以镇江市“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为目标的新一轮“扶村帮户”达新标精准扶贫工作,通过四年的精准帮扶,丹阳市77个经济薄弱村年经济收入达80万元以上,3144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5688名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
产业扶贫:“扶”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关键,为推动产业扶贫深入发展,丹阳立足实际,坚持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富民强村产业支撑。“十三五”期间,77个经济薄弱村共落实113个扶贫项目,其中基础设施类21个,投资收益类55个,广告牌项目7个,商业用房12个,标准化厂房15个,其他类项目3个。113个项目共投资13098.93万元,落实中央、省级、镇江、丹阳四级财政奖补资金8032万元,村自筹资金5066.93万元,共计产生收益696.5万元,有效提高了各经济薄弱村的村级收入。
作为珥陵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勇挑社会责任重担,全力助推产业扶贫。2017年,丹和醋业和全球最大的调味品龙头企业海天味业牵手,不仅迎来了企业的大发展,还辐射带动了区域内种植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累计新增订单农业1000余亩,亩均增收300余元;还为300余名群众提供了灵活便利“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切切实实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陵口镇折柳村全力打造“柳旺大米”品牌,带动村民致富之余,大力发展鲜切花产业,变输血为造血。此举不仅帮助了建档立卡户就业增收,还进一步厚实了村集体经济的“家底”,通过村集体经济反哺贫困户精准脱贫,逐步形成了“支部引导、村干部带头、群众参与、贫困户全覆盖”的产业扶贫格局。
精准帮扶:“扶”出“两类”群众新生活
在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丹阳市积极主动地对建档立卡户进行就业扶持,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从事绿化养护、森林养护、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工作岗位。同时将摸排出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两类人员”全部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从政策帮扶、岗位帮扶、社会帮扶三方面对他们实现动态管理,采取精准措施,有效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丹阳共落实“两类人员”岗位帮扶30户。
2020年,丹阳结合“高水平小康·丹阳在行动”活动,上线“万善丹阳”APP。通过政府引导,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号召党政组织、党员干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创新帮扶方式,以积极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形式开展;共填报审核455户建档立卡户录入“万善丹阳”APP,其中“两类人员”21户,现已认领或部分认领302户。
跟踪帮扶:“扶”出脱贫攻坚新底色
2020年6月,丹阳对建档立卡户、经济薄弱村、扶贫项目进行回头看和绩效评估,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推进落实,擦亮脱贫攻坚底色。同时,不断织密低保、医疗、教育、住房“保障大网”,确保扶贫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两不愁三保障”专项核查,对80户(158人)“两类人员”进行动态监测,跟踪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后续帮扶需求情况、家庭收支变化情况,分析脱贫稳定性,制定“一户一策”进行有效帮扶,建立落实防返贫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他们会同太保产险丹阳支公司在镇江市范围内率先推出“防贫保”,并选择地处茅山老区的延陵镇先行试点,通过政保联办“防贫保”,建立“未贫先防”机制。
延陵镇韦甲村韦春来几年前因患大病先后做了两次手术,妻子马荣英正在服药治疗,在这个家庭因病致贫陷入困境之际,丹阳市扶贫办牵头延陵镇政府和太保产险丹阳支公司工作人员登门为他家送去了“防贫保”医疗特别救助款14585.16元,这是马荣英在享受医保大病医疗结算补助和慈善救济后,对其自费部分进行的一次“防贫保”特别救助。在2020年9月开学前,“防贫保”还为延陵镇4户子女考取大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每户送去了2000元扶贫助学款,防止因学致贫情况发生。
消费扶贫:“扶”出群众增收新路径
在决战脱贫攻坚中,丹阳把实施消费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政府搭建平台,促进消费扶贫;另一方面多方结对帮扶,广泛动员党政机关、统一战线、行业协会商会等各方力量,开展产销对接,积极购买经济薄弱村农产品,参与消费扶贫,扩展消费渠道。
2019年7月,为引导经济薄弱村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加快推进流通服务网点建设,完善产销互联增进方式,丹阳市在眼镜城市场内成立了“丹阳特产馆”。通过特产馆对经济薄弱村产品进行展示和销售,实现本土+对口支援+网络多元化的销售模式,着力提升了跨地域、跨行业供给,推动了乡村旅游消费扶贫提质增效。
此外,为架设消费扶贫产销对接桥梁,汇聚社会爱心,促进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丹阳市还开展了公益直播带货,助力消费扶贫。2020年水蜜桃上市时,在各级老促会帮销的基础上,丹阳市联系了南京、苏州的丹阳商会到司徒镇杏虎村开展结对帮扶签约助销,架设了消费扶贫产销对接桥梁,汇聚了社会爱心,促进了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杏虎村总计19万多公斤的水蜜桃也很快卖出,缓解了桃农卖桃难题。
脱贫摘帽不是工作终点,而是新征程、新发展的起点。接下来,丹阳要建立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持续扶持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促进脱贫人口长效增收,强化防贫责任监督与预警,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脱贫不返贫,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庄英 谢军杰 继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