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沁菡
2019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并于12月印发。在第六章节《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将长江三角洲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11月19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国务院10月25日批复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绿色发展已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布局。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成为长三角地区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技术范式变革的经济发展新模式,逐渐成为引领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它遵循生态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采用清洁生产、零排放等多种途径来重构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实现科学技术、
经济发展生态化转向,为自然环境的休养生息、发挥自愈功能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视角下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物,是一种既利于经济发展又利于资源保护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引入循环经济。这是人类在深刻剖析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弊端后逐渐提出来的,目的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循环指事务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经济指对物资的管理,是人们生产、使用、管理、分配一切物资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从字面意思简单理解循环经济就是,利用能够使事务周而复始运转的循环技术、依靠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身处长三角经济带,如何能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最大效能也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资源消耗最小化:经济高质量全面绿色发展社会
循环经济所提倡的资源消耗最小化的直接目的是节约资源,中心内容是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攫取量,主要手段是从源头控制和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量。长江三角洲虽然具有优渥的自然条件,资源丰富,但江、浙、沪、皖四个地区之间的资源种类和分布还存在差异,从整体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就要通过创新长三角地区的科技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对“三省一市”的资源利用效能。其次在资源消耗方面,对这一地区的政府、企业、工厂甚至全体公民提出了“节约资源、按需索取”的要求。这其中,政策制定者和科技研发人员固然任重而道远。但对于身处长三角地区的公民也提出了改变对物质财富过度挥霍的消费习惯的恳切期盼。并且,大量使用低消耗、可再生的绿色产品替代高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型产品,既没有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没有造成环境的污染。这些都为打造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全面绿色发展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资源利用最大化:打造绿色消费方式社会
打造绿色消费方式社会,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简易之道,是对物品进行循环利用而不是使用后直接丢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勤俭节约”已与现代社会的人们相去甚远。人们的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系统链上的重要元素势必要进行观念和行动上的革新。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牙刷、衣架、玻璃瓶等物品。用过的牙刷可以用来洗涤各种卫生死角,衣架也可做成置物架用来放置一些日常用品,用过的玻璃瓶可以制成各种花瓶,等等;再例如可以将自己丢弃或者是不用的物品捐献回收一遍再次加工利用。这些都是构建和谐有序的绿色消费方式社会的有效措施。
三、推广循环经济模式:高素质生态理性现代人社会
循环经济模式不同于以往任何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于野蛮开采、粗放生产、随意排放的初期传统工业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理性化特征。它的中心思想是减少和避免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主要手段是废弃物再次资源化,即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和改造,减少或降低垃圾的排放量,实现废物的最少排放,或者对废物进行处理再排放到自然界中,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以上种种环节都需要江浙沪皖的系统性整体协调、协同发展才有望实现一个高素质的生态理性现代人社会。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