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了农民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两个词,人们总爱连在一起说,这就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时至秋分,欣逢第二个农民丰收节,再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丰收、喜庆、幸福、美好的气息,又浓浓地荡漾在大地之上、秋叶之间。感受丰收,本报记者到田间、访村舍,采撷到一个个饱含着泥土芬芳和农民喜悦的丰收故事。礼赞丰收,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故事吧!

谱写新时代的丰收赞歌

华 翔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们期盼丰收,曾经是量的丰产和吃饱肚子。且不说更久远的日子,就在改革开放肇始的1978年之前,那时的镇江农民,各个生产大队全员上工,集体种粮,但产出的粮食却只有500-600斤/亩,全市尚不能做到粮食自给自足。那时的镇江农村,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茅草土坯房还比比皆是,道路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农民都被“捆在”地里,农村,似乎总是和“贫穷”“落后”等字眼结合在一起……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丰收亦如是。改革开放激发出农民极大的积极性,释放出农业极高的生产力。198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28.1万吨,比1978年增长29.5%,镇江市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特别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34%,承受了多年辛苦干活还欠了一屁股债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而后,多种经营迅速发展。从1985年到1988年,种植业、林牧副渔、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分别为4.5%、20.8%、16.3%……到2007年底,全市农民基本上实现了全面小康。

现如今的农民,正在依靠高效农业实现致富梦想,镇江的农村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喜人的变化。丰收的故事更有了质的变化。新时代,我们期盼丰收,更注重集体共同富裕和美丽乡村生活的新时代内涵。

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转向集约化、新形态、有创意的“新农业”。种田方式越来越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推动农业进入大数据时代,科技的力量使丰收正在成为农民手中“稳稳的幸福”。高桥镇的江蟹养殖,从1户到100多户;丁庄有了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戴庄村农户种植“双季稻”,基本都加入了合作社,实行生产销售的“五统一”;后白更打造出省级电商一条街和“后白悠品”品牌……

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村社区涌现在镇江的广袤大地上,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推广,白兔镇草莓小镇、茅山镇葡萄小镇等以农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拔地而起,田园风光配上应时鲜果,让农村环境变得更好,道路变得更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将目光投向农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新奋斗,行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的镇江人正谱写着一曲新的丰收赞歌。

脱贫攻坚发力

延福村

“扶贫虾”养出“致富梦”

“今年上半年已经把成本收回来了,下半年准备大干一场。”坐在虾池旁的房子里,看着漠漠水塘、白鹭翩飞,后白镇延福村的倪小海喜笑颜开。

倪小海是后白镇延福村后倪自然村的村民。因妻子患上了免疫系统疾病,每年都要花费巨额的医疗费用,父亲患有严重糖尿病,造成双眼失明,而他年仅14岁的女儿还在上中学,这让原本在外务工的倪小海不得不回来照顾家人。失去了工作收入,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很快陷入困境。“多亏了村里扶持,要不然这日子不知道怎么过呢!”回忆起三年前的景况,倪小海感慨万千。他也想靠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的帽子,可是项目、技术,成了最大的“拦路虎”。

2017年至2018年,延福村村委会加大了精准扶贫的力度。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村委会和帮扶单位入村调研,根据低收入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兴村富民带头人”“村社合一”等党建富民工程,根据倪小海的情况,村里和帮扶责任人制定了针对性的方案,齐心协力帮助他尽早脱贫。

“刚开始养殖龙虾时,没钱没技术,依靠贷款租了场地买了饲料,有时候想想这次要是不成功,就再也翻不了身了。”倪小海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至今历历在目。他说,是村委会给他壮了胆、撑了腰,“我自己只管养殖,技术有人教,合作社帮着销。”

2017年,倪小海承包了60亩鱼塘,主要养殖龙虾和青虾。2018年,倪小海一年的纯收入达到了12万多元。今年,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新增了40亩的养殖水面。“上半年主要销龙虾,价格能卖到30元/斤。龙虾结束后,虾池里正在育着明年的虾苗。接下来就等12月前后青虾的销售高峰了,往年至少能卖到55元/斤。”说起生意经,倪小海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都是附近饭店来订购,明年还打算把虾卖到常州去,一定能卖出好价钱。”

据了解,后白镇延福村共有扶贫对象30多户,2018年,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们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据了解,新一轮达新标工作开展以来,后白镇累计申报各类扶贫项目59个,总投资5365.8万元。同时,依托草坪产业特色、交通区位优势,通过省级电商一条街和“后白悠品”品牌建设,特色小镇、省级草坪研究院、省级草坪产业标准化制定实施,万顷良田项目推进,形成发展新动能,为各村集体经济年新增收850万元以上,全镇21个行政村完成经营性收入2228万元,所有行政村集体年度经营性收入均超过80万元。

〉〉

坚持授人以渔

行香村

草莓基地“丰收脱贫”

秋风习习,稻浪起伏,“白兔镇行香村慈善扶贫——草莓基地”的大广告牌醒目地立在句容白兔镇行香村旁。这是张柏生工作的地方,也是村里9户贫困户脱贫的依仗。

走进草莓扶贫基地大棚,一拃长的草莓苗已是生机盎然,草莓苗是由当地草莓大王纪荣喜提供的优质品种“红颜”,纪荣喜还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服务,而张柏生他们目前的工作就是浇水、去除枯叶、防范病菌侵害等。“这里干一天有80元工钱。”张柏生告诉记者,其中一间大棚的草莓是由他和帮扶村干部张金龙共同打理的,收益属于张柏生自己。

2018年10月,行香村围绕“丰收脱贫”这一目标,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13亩的草莓扶贫基地。村干部与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将新建的高标准大棚及相关设施优先低价安排给贫困户,基地扶贫推行一个3年计划,采用“授人以渔、拔穷根”的帮扶做法:第一年结对帮扶村干部帮贫困户干,由村干部负责结对传授种植技术,收入归集体,贫困户通过劳动计工获取报酬;第二年带着贫困户干,把草莓大棚交由贫困户自行管理,村两委帮助解决技术难关和草莓销售,收入归贫困户;第三年,当贫困户们具备相应致富能力后,就可以甩开膀子自己干了。没有子女,且长期患病致贫的张柏生,便成了帮扶计划的首批受益者。据了解,去年张柏生在基地的打工收入就有三四千元了。

行香村委会主任朱庆风告诉记者,全村目前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脱贫23户,张柏生也是其中之一,为确保他们不会出现返贫现象,村两委还通过会议商讨,决定采取“扶上马再送一程”方式巩固他们的经济收入。村以慈善养殖扶贫基地、草坪扶贫基地、草莓扶贫基地这三大基地为重点,以草莓扶贫项目为主导,继续采取“放水养鱼”优先低价考虑安排大棚及相关设施;采取政策性帮扶,让贫困户享有低保收入;聘用他们当村里小麦、水稻的管理人员,帮助就业;在卫生镇创建等活动需要用工时,优先考虑他们,增加他们的额外收入;此外,通过村劳务合作社,继续跟进介绍一些临工务工。

对此,张柏生表示:“感谢扶贫基地为我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看着自己亲手打理出的草莓慢慢成熟,很有成就感,流出的汗水再多值得!我会更加用心地学好技术,争取把草莓种得更好!”据了解,去年扶贫基地的草莓最高卖到了50元一斤,今年扶贫基地扩大到了80亩,还带动全村草莓种植300多亩。

朱庆风表示,未脱贫的3户5人也将于年底全部脱贫,行香村立足村集体功能发挥,发挥草莓特色产业优势,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脱贫攻坚仗,确保一个贫困户不掉队。

〉〉

贫困村大变样

丁庄村

优质葡萄卖到祖国边疆

露浓压架葡萄熟。眼下,正是“中国葡萄之乡”——茅山镇丁庄的农户最忙碌的时候。作为第一批种植葡萄的人,“葡一代”毕年胜是见证者。

“今年葡萄销得好。不仅线下销售火,线上销路也不错。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客人都有,最远的卖到西藏。”老毕家庭农场的毕年胜说,“今年网上销售的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销量最好的是阳光玫瑰,一般能卖到每斤40元。”

上世纪80年代,丁庄村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村,物产贫瘠。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毕年胜而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他心头的大事。“种葡萄毕竟要投资几千块钱一亩。种出来了能不能卖掉、能不能长得好都是问题。”1995年,毕年胜带头在自家田里种了4亩葡萄。“我没有任何葡萄种植经验,如果我都能把葡萄种好的话,那么其他村民也能行。”

认真学习葡萄如何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葡萄给毕年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我家的4亩田,收益达到一万块钱一亩。老百姓看到我们这个葡萄种植的效益好了,就有底气了。”

正是毕年胜等人的带动和示范,为老方葡萄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很好的社员基础。从一开始的4亩到如今的30多亩,毕年胜在丁庄种葡萄的名气越来越响。绿色防控、避雨栽培,在传统巨峰、夏黑等葡萄种植的基础上,他引进白罗莎、金手指、阳光玫瑰等20多个葡萄珍稀品种,不断提升葡萄品质。

2015年8月,“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成立了。合作联社下辖7个合作社和37个家庭农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社员农户1927户,涉及丁庄、长城、何庄、丁家边、城盖等5个行政村。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方静介绍,“统一葡萄品种育苗、统一葡萄生产资料管理、统一葡萄技术培训、统一葡萄品牌、统一葡萄销售。为广大葡萄种植户优化了服务,提供了保障。”

“未来还要更多地结合电商的力量,让互联网把丁庄的甜蜜味道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毕年胜说,只要他还能干得动,就会把这份葡萄甜蜜事业一直坚守下去。

〉〉

高桥镇

从1户到100多户

江蟹养殖真“富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镇江,拥有丰富的长江岸线,水产资源丰富,而丹徒区高桥镇的农民,正是利用这种资源的佼佼者。

初秋的天气凉爽宜人,过轮渡、上江堤,车辆行驶在一边农田一边水系的水泥路面上,柳叶随着微风摆动,一路向我们“挥手”。过了一座小桥右拐,前行100米,一个由不锈钢栏杆围着的院子到了。这里就是高桥养蟹的“先行者”杜龙泉的基地。

今年58岁的杜龙泉,坐在养殖池边明亮宽敞的会议室里,回忆起自己“来时的路”很是感慨。

1981年,为破解种一年棉花、西瓜,到头来一亩田只能赚几百元的困局,杜龙泉毅然把自家的棉花地开挖成池塘,养起了螃蟹。对于从来没养过螃蟹的杜龙泉来说,摸着石头过河风险较大,于是,他主动到当时的射阳淡水一厂学习养殖技术。学成归来后,杜龙泉选择将扣蟹(蟹苗)作为养殖的对象。经过一年苦干,终于成功培育出第一批蟹苗,获得了几倍于种田的利润。

高额的效益给了杜龙泉充足底气,他坚守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准则,不断探索先进的养殖技术,先后发明了水泥池、防鸟线等养殖技术,获得农业部、省海洋渔业局专家的认可,将他发明的养殖技术在全国业内推广。同时,销路也彻底打开,杜龙泉的蟹苗供不应求。

名气大了,收入高了,但杜龙泉想到,要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江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开始,有人顾虑,投下的资金收不回怎么办,害怕钱打水漂。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我拍胸脯承诺,只要按照我的方法养,我包产报销。”杜龙泉说,村民都被打动,纷纷加入合作社,最高峰时有132户,养殖面积超过1000亩,社员亩均利润5000元,年均收入超过7万元。合作社先后被评为丹徒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镇江江蟹地理标志示范基地、全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绿色健康示范养殖场。热心的杜龙泉也获得了丹徒区现代高效农业“十佳个人”、省级渔业科技入户工作“优秀示范户”等称号。

“不说这些荣誉,就是自己的生活,那变化也是相当大。从1980年的两间小瓦房到现在的小洋楼,我还在城里买了房。过去想借100-200元都难,现在帮扶别人几万元都是小事情。”杜龙泉说,江蟹养殖的丰厚收益,让自己和村民都富了起来,他打心眼里高兴。

据了解,2018年底,全市河蟹养殖户有200多家,养殖户面积6.4万亩,产量4544吨,年产值近4.5亿元。而镇江江蟹是我市继“金山翠芽”之后第二个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在2016年全国河蟹大赛上一举斩获“金蟹奖”和“最佳种质奖”,同年,镇江又被农业部授予“中国江蟹之乡”称号。镇江江蟹已逐渐成为镇江一张新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渔业人搭乘镇江江蟹的致富列车,收获财富和喜悦,实现着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戴庄村

“双季稻”技术成熟

农民增收如虎添翼

初秋,从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的水田放眼望去,满眼金黄,又是稻谷丰收时,宽阔无边的田野,远处连绵的高山,蓝天白云下不时有鹭鸟起飞降落,如同世外桃源,正是一幅生态农业的美丽画卷。

村里的技术员,也是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社社长的任广明指着一片稻田告诉记者:“越光稻已经成熟,今年丰收又基本定局,亩产至少有600斤,再过个10天左右就可以开镰了。”

任广明对村里2200多亩的越光稻种植情况了如指掌,“这150亩是哪个大户家的,那50亩是哪个适度规模户种的,还有这些是小户散种的……”而这是因为戴庄村的农户基本都加入了合作社,实行生产销售的“五统一”。

边走边看,行至白沙水库下游,一片上百亩的稻田却是另一副模样,它的主色调依然还是绿色,但禾苗已经抽穗。“这儿的稻子是播种迟了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同行的戴庄村村委会主任余善文笑着说,“不是迟了,它是早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越光双季稻!”

今年,戴庄村种植了240亩的“双季稻”,8月5日开始收割前作稻,亩产有720斤左右,一下子收了16万多斤的前作稻,可谓试种大获成功,产量不仅比常规越光稻高出不少,而且品质不差,在食用的口感上甚至更胜一筹,入口润滑、米香味浓郁。8月8日,合作社收割完前作稻后就灌水开启了再生稻种植,8月10日又将大棚育秧的后作稻插秧了,目前再生稻和后作稻都长势良好,等到10月底将迎来第二次成熟的喜悦。

余善文充满信心地介绍,一年两季的双季稻种植模式技术上已基本成熟,明年戴庄将扩大种植“双季稻”至1000亩。

任广明表示,赵亚夫建议村里试种“双季稻”,是因为灌浆时可避开夏季高温期的危害,提高了产量,这不仅能让农民进一步增收,也能让更多消费者吃上绿色健康的有机大米。任广明查看了双季稻的生长情况后说,还要加强一下田管,拔除野草稗子,再施点菜籽饼等有机肥,到时每亩再收个两三百斤稻谷不成问题,加起来两季就有上千斤的产量了,有机农业能有这样的收成非常好了。

如今戴庄村已做好了扩大种植双季稻的准备,村里去年筹资140多元建设了占地近10亩的育秧大棚,今年又新建了一个占地近10亩的育秧大棚,届时满足上千亩的双季稻育秧已绰绰有余。而育秧的闲余时节,大棚也可以搞蔬菜种植,保证春节市场的供应。

9月的戴庄村,丰收的不仅有越光有机大米,还有果蔬菜加工、农家乐等等,一二三产融合正成为戴庄发展的新方向。村干部汪厚俊正在扩大养猪规模,新投入的蓝莓种植也很成功,中草药、茶场、鸡舍、林地……生态农业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天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的农民朋友也正在戴庄考察学习,而亚夫工作室的各类农业专家们正秉承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亚夫精神,让广大农民对这片土地充满丰收的希望和信心。

五墩村

4亩无花果“世界”

美了老两口的晚年

早晨6点40分,江心洲五墩村的农户王孝礼正端着碗,坐在果园的小凳上,和老伴、孙女一起吃着早饭。一碗白粥,一点小菜,农家的早餐清淡省时,因为吃完饭还有活要干。

这片占地4亩的园子里,长满了无花果树,枝丫间露出的小路,刚好可以供一人通行。虽然宽度只有几米,但延伸进去很长,一棵棵树上坠着许多或红或绿的无花果,有的枝头挂得太多,几乎都要靠着地面,长势喜人。

放下碗筷的王孝礼,带着记者走进了这片属于他们老两口的无花果“世界”。边走边看,这片无花果园,让王孝礼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但到了嘴边,又有些语塞,或许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

1990年,在外做木匠的王孝礼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维持着一家人的开支,十分不易。为了增收,他几次尝试种桃子和葡萄,都因“不赚钱”而宣告失败。1991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种了1亩地的无花果。

由于无花果当年就能挂果,王孝礼夫妻头一年就靠着无花果赚到了1000多元。要知道,这可相当于王孝礼在外辛辛苦苦干三个多月木匠的收入。“一开始我还有些犹豫,因为那时候去镇江市里卖没人要,一天才卖了30块钱,等到最后一班车回江心洲时,我把剩下的半筐无花果都扔了。但我坚持天天去卖,认识无花果的人多了,买的也人就多了。”

几年后,守着一亩无花果的王孝礼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了万元户。“1995年,随着无花果树进入丰产期,当年的销售收入超过1万元,可把我和老伴乐坏了。”王孝礼笑着说,赚到的钱把家里改建了楼房,内外翻修,屋顶也换了一下,还装修了一间婚房给孩子结婚。“不是种无花果,哪有这样的日子。”

近年来,无花果的价格节节攀升,从2000年的每斤1.5元,到2010年的每斤10元,再到2016年的每斤15元。五墩村农民的腰包也因为这个致富的“金果子”一年比一年鼓。“我从最开始的1亩地,扩大到了现在的4亩。无花果不需要打药,管理很方便,老两口就能照看过来。”王孝礼翻开小账本,上面记录着从今年7月15日到9月18日,一共销售了5万多元,要知道,距离无花果的销售期结束还有1个多月。“我就希望无花果销售再好一些,多赚一些,也能让我们的日子更美好。”

从王孝礼种下第一棵无花果树,到现在4亩的无花果园,已经过去了29年的光阴。这里记录着他们的过去,担起了他们的现在,还将“幸福”他们的未来。

据了解,无花果种植是五墩村提高农民收入的大胆尝试,现在,五墩村的无花果种植带动全村300多人就业,年产量达到60万公斤,年销售额在2018年突破380万元,五墩村的无花果销售市场已拓展到南京、上海、马鞍山等地。今年,五墩村计划扩大种植面积80亩,以带动更多农民加入现代农业共同致富。

时代楷模、全国“最美奋斗者”

赵亚夫:

丰收节应该是农民高兴、开心的日子!要切实帮助大多数农民实现富裕。

农业要解决让广大农民增产增效、真正富起来的问题。改革开放使农民温饱有了保障,但依靠土地、依靠农业,到底能不能让农民走向富裕,走向小康,走向现代化?答案是肯定的。一是要通过党建引领,建立合作社组织,不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把农民联合起来闯市场,激发三农活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改革不息,创新不止。二是要搞好高效、生态、有机农业,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期,通过共同努力,既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也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吃得好、吃得放心;同时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农民的需要,就是农业科技人员的研究方向。只有建立了“三位一体、统分结合、整村推进”的农业合作社经营体系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农民才会更加愿意种田,这种丰收喜悦也才会持续长久。

丹徒农户

吕万喜:

丰收好啊,靠自己在地里种的赚钱心里踏实。

我今年72岁,家里种了一两亩的葡萄,有阳光玫瑰和美人指等4个品种,现在一亩地一年能挣个1万多元,就是有点累,但挣到钱了,累点也开心。我还种了三四亩无花果,一亩地也能忙到一两万,我和老太婆生活足够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如今生活好了,不说大富,正常开销那是没问题。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村里也越来越美了,上岛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果子卖得好,我们农民的生活更有盼头不是!

句容市民

许露:

现在的农产品越来越丰富了,这是丰收带给我们最直接的好处吧。在超市就能买到很新鲜的有机蔬菜、有机水果。不仅选择多了、口感更好,而且吃着放心。

现在住在城里,孩子们接触田间地头的机会不多,有机会的话还是愿意带着孩子到农场、田里去看一看,一方面是接触大自然,亲手采摘的瓜果蔬菜,总是能吃得格外开心。另一方面也带孩子们体验农民伯伯的工作,让他们知道“粒粒皆辛苦”不是一句空话。

江心洲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韩平定:

“丰收”一词从以往简单的字面理解是农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并配以农民喜悦的场景。乡村振兴战略出台实施后,我想“丰收”这个词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等待去挖掘,不仅仅或不一定是量的增多,而且是质的提高,更多的农民“钱袋子”更鼓,更多是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增加。

近年来,江心的农业突出展示了特色农业这种“丰收”的魅力。我认为可能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地域的特色,环境上的无污染、净水、净气、净土,具备了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先天禀赋。独特的长江水环绕形成的气候,使柑橘、无花果、枇杷等水果种植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其次是,坚持农业在做精做强做特上下功夫,不盲目扩张面积和产量,要少而精、精而强,不靠数量取胜。再者,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在柑橘节、无花果节的强势带动下,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家乐就是产业链延伸的最好例证,它最大限度满足了最终消费者的需要,从地头延伸到了餐桌。丰收了、游客多了,促进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民管理自己家园意识的提高。乡村振兴与繁荣有了更大的希望,才能让大家真正体会到“丰收”喜悦。

镇江市丰收节活动汇总表

活动名称活动主题组织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活动时间第三届"南翔"火龙果暨第六届"世外源"帐篷旅游文化节"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文化演出名优农产品展销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新时代、新农村、新变化、新面貌。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活动组织单位:丹阳市人民政府

活动协助单位:丹阳市农业农村局、丹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荆宁刚138529616122019年9月28日-30日2019中国

句容第二届农民丰收节青山绿水集福地五谷丰登聚名称

活动组织单位:句容市人民政府

活动协助单位:句容市农业农村局、句容市天王镇人民政府解科成139052980312019年9月21日柑橘节橘子红了

江心美了——喜庆农民丰收季暨江心洲第十二届柑橘节

活动组织单位:江心园区管委会

活动协助单位:丹徒区农业农村局张芳157061763182019年10月-2019年11月

2019年镇江市“农民丰收节”活动情况统计表

门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主题、内容活动组织单位活动协助单位

活动规模

(人)

乡村产业

与信息处9月20日连云港市

2019中国

镇江乡村产业

项目推介会

招商项目推介

镇江市

人民政府

镇江市

农业农村局150左右

8月31日

-9月1日

镇江农批

市场

2019镇江

农民合作社

产品展销会

镇江三六五

电子商务

有限公司

镇江市

农业农村局

农村合作

经济指导处

9月6日

下午碧榆园全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银企对接会

镇江市

人民政府

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

镇江市

农业农村局

江苏银行130左右信息中心待定镇江市京口皇中皇生态科技蜜蜂园产业园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镇江馆开馆农业信息中心、镇江市京口皇中皇生态科技蜜蜂园30

■策划

刘兰明

王鹏程

■文字

栾继业

■摄影

马镇丹

栾继业

■鸣谢

谢志春

贡俊丹

2019-09-23

00:00:00:04615101为了农民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