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邵炜
在全省设区市中面积较小,环境容量小决定了镇江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势在必行。高奏低碳发展主旋律,去年全市通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升级。绿色低碳逐渐成为镇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经过处理设备降解净化以后,化粪池污水不仅达标排放,还可用于养花种草。神奇的变化源自句容兆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净化槽。通过精心培养菌株,利用微生物发酵吸收污染物,从而使污水达标排放,直接用于洒水浇灌。敏锐把握“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兆鋆把触角伸向了清洁生产领域,开启了变废为宝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兆鋆的成功转型成为镇江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一抹生动剪影。
在绿色低碳理念指引下,绿色产业发展取得实效。去年,传统产业改造加快提升,全市制定并完成40个去产能项目,新增8家国家级、23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大气污染严格监管,城市建成区未出现新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燃煤锅炉。
工业经济“绿色颜值”提升的同时,农业现代化建设也迈出坚实步伐,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型。数据为证,2018年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园艺面积2.37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面积4558万亩、茶花果园面积6100亩。新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示范点3个、五星级示范点2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4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示范村3个;全市种植业三品产地面积占比91.7%。其中无公害192.8万亩,绿色有机23.6万亩。现代农业蹄疾步稳,朝着高新、高端、高效方向奋力跃升。
既注重发展低碳产业,也关注高碳产业的出路。高碳产业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退出,但可以逐步从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型。通过加快技术改造,以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镇江电厂近年来持续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力度。通过与和中电环保合作污泥掺烧项目,截至2018年10月,两年多的时间共计掺烧污泥6.2万吨。由于每吨干污泥和半吨煤相当于一吨原煤的热值。该项目不仅实现废物利用,也节约了大量的煤炭资源。绿色产业的焕然一新,促成绿色生产模式的悄然刷新。
绿色生产动力强劲,源自政策驱动多管齐下。《镇江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去年出台,强化项目节能事中事后监管,确保项目达产后符合预期节能效果,为节能彻底戴上了“紧箍咒”。据统计,去年全年促成节能量交易6笔,交易量共计标准煤6.3万吨,交易金额471.1万元。全市299家企业参与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持续推进电力电量节约,促进节能减排。开展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在全省率先启动空压机能效提升计划。公布全市2018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行排污单位名单,各市区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投保企业达到49家。
不唯GDP论英雄,绿色发展指标正在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通过立规矩,绿色低碳的发展指挥棒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去年11月前后,《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印发,配套出台《镇江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镇江市绿色发展统计制度》3个配套文件,明确提出对各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行年度评价、5年考核机制。考核结果将作为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表明保护和发展得以相互促进,绿色发展理念一步步在镇江落地生根。
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引导工农业转型升级,改造传统落后产能,培育绿色高效新兴产业,绿色低碳路上的镇江经济,昂首阔步在高质量发展轨道,源源不断释放着蓬勃的创新活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