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凤春
这段时间是“开门红”旺季,镇江中行大港支行营业部副主任周德荟越发忙碌,柜面业务、外拓业务使她脚不沾地。心里一直记挂着1月初普惠投放的几家种植大户,想在这几天挨家挨户走一遍,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有什么需求,这天开完晨会,周德荟便赶赴镇江新区大路镇西戴村胡传彪家。
胡传彪和儿子胡进正在地里干活,看到周德荟来了,忙上前热情招呼,与她边走边看边聊。地里的麦苗积蓄了一个冬季的能量,正铆足劲地生长,绿油油的一片。大棚里,亮红的草莓或探头、或露身,很是惹眼;藤蔓上朵朵白花,小巧灵动。胡传彪笑着说,4亩地的草莓开始上市,卖到十多块一斤。胡进指着不远的一块地告诉周德荟,开春后将在那里种植猕猴桃。有了这笔贷款支持,一家人准备甩开膀子干,向高效农业进军。
周德荟建议胡进,发展高效农业,要多向专家请教,看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合种植猕猴桃,最好做个规划。交谈中,当得知胡家还有近万公斤大米和3万公斤稻子没卖时,周德荟也着急起来,立即拿出手机,向单位同事、亲朋好友推销起大米,“能帮一点算一点。”
胡传彪是连云港人,4年前携家人来西戴村承包了450亩地。周德荟告诉记者,向胡传彪投放的30万元普惠贷款是益农贷。镇江新区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中行大港支行附近的村镇基本拆迁安置,无法设置助农服务点。当地村镇的土地,由外地大户和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租赁种植。2018年末,镇江中行资产团队调研普惠金融业务时,提出大港支行可通过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担保的模式发展益农贷业务,摆脱助农点的限制。周德荟带领营业部消贷团队前往大路镇种植业聚集的西戴村、小港村、大东村,开展益农贷政策宣传,并走访当地种植大户。当地种植大户普遍面临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周德荟一行的到来就像雪中送炭。今年1月7日,首笔益农贷贷款实现投放。目前,签约益农贷6笔,签约金额达150万元。与当地种植龙头企业的洽谈进展顺利。大港支行普惠金融业务也找到了新的获客途径。
周德荟大学毕业入职镇江中行大港支行已10个年头,多岗位的历练,让她成长为行里的业务骨干。去年以来,普惠金融成为该行发展的重点,周德荟钻研业务,研究市场,当好“头雁”,带领团队,深挖产品潜能,聚焦目标客群,致力“贷得准”“贷得快”“贷得好”,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1月4日,周德荟通过E拍贷对接法官了解到,新区一块土地网拍成功,客户是辖区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有贷款意向,但拍卖款有时间限制,1月10日前必须放款。通常法院网拍的住宅或商铺可通过中行E拍贷叙做,但能否通过经营易贷产品对接土地、厂房购买用途还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周德荟第一时间与镇江分行个金部资产团队确认产品政策。经过分行、支行对经营易贷产品的研究,并与省行确认,最终,中行大港支行决定通过经营易贷产品对接法院网拍土地贷款。并与省分行沟通协调,在1月10日下午完成放款。周德荟和团队贴心、高效的服务感动了客户。该客户承诺,后期将1000万元个人理财、代发薪、公司结算账户等移至中行。
在部门,周德荟要求“普惠金融人人行”,利用晨会时间开展培训,详细讲解政策,分析关键环节,提升操作能力。现在客户经理每人都有普惠投放。今年以来,大港支行普惠金融投放增量列镇江分行第一位。
“做中行‘信使’,成为企业的贴心人,银行的把关人,把普惠金融政策宣传好、落实好,促进小微企业茁壮成长、做大做强。这是我的梦想,是团队的愿景。”周德荟充满憧憬,逐梦前行。
■记者感言
让普惠金融的雨露甘霖滋润小微企业,是周德荟和团队的梦想,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着力实现的目标。当前,各级各部门出台了多种惠民强企政策,搭建起多样载体平台,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呼唤更多的像周德荟和她的团队一样的“信使”,做政策的宣传者、践行者,精准发力,让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之花,助力镇江高质量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