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质态持续向好
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之路,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预期目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预计实现GDP12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4亿元,税占比86%;工业应税销售1452亿元,增长17%;工业用电量增长5.9%,工业固定资产抵扣增长12%;进出口总值31.8亿美元,增长14.6%,其中出口27.6亿美元,增长16%,列镇江第一。沃得、天工、大亚3家企业入围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级重点项目鱼跃生命科学产业园完成投资19.5亿元,一期厂房基本竣工,二期厂房完成封顶,智能化仓库全面动工。镇江市级重点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74.5亿元,新建项目开工率100%。金融环境逐步优化,有效处置规模骨干企业金融风险,有序防控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地方法人银行风险。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近38亿元。开展诚信金融年系列活动,全方位支持诚信企业,全面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
改革创新持续推进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全程不见面率达93.1%,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站)全部挂牌到位,市镇两级代办制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完成。创新驱动成效明显,成功举办江苏(丹阳)新材料及智能制造高峰论坛,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6%。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41家,天工高速工具钢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引进院士4人,入选省“双创”计划16人、镇江“金山英才”计划26人。平台能级加速提升,省内首家、2018年度唯一一家产业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丹阳,高新区获得省政府批复设立,开发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核中位列第一。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势推进“263”“116”专项行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力整改突出问题,开展六大专项行动,整治到位涉水企业98家、涂料化工企业47家,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276家。老九曲河、晓墟河等河道整治工程基本竣工,开发区黑臭水体整治和景观绿化亮化初见成效。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省环保督察交办环境信访件全部办结。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成120个村庄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任务,建成污水主管网51.4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0%。长湾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投入使用,自来水深度处理实现全覆盖。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开展丹阳“铁腕2018”环保专项执法行动,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8件。
城乡品质持续提升
按照“精致精美、精明增长”要求,积极推动城乡内涵式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泰镇高速丹阳段建成通车,S357吕城段、南三环东延、三陵河防洪除涝等工程高标准完工,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稳步推进,麻巷门桥拆除重建工程启动。改造东风片区城市低洼点和西门片区,完成9.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出新。农贸市场长效监管有序推进,丹金路菜市场投入运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餐厨垃圾协同处置项目开工建设。不断深化文明城市长效管理,丹阳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镇江城市建设管理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乡村振兴加快实施,以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三产融合发展。新增三资投农项目104个,总投资12.7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被评为江苏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区,延陵镇、珥陵镇入选省级“味稻小镇”。农村产权市场规范化建设全省领先,传统村落、美丽镇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成立惠农科技合伙企业,统一运作帮扶物业项目。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2.3%。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教育现代化监测得分列全省第6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整治成效明显,创成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完成土建封顶,精神病防治院、皇塘镇和访仙镇等基层卫生院相继完工。整合统一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医保待遇明显提升。异地就医更加便捷,
6.5万余人次实现持卡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家庭医生服务完成签约35.1万人。打造“食安丹阳”,扎实开展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清风行动”,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公众安全感率达98%、法治满意率达99.2%,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