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耕田野,筑梦国产农机事业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冬日的午后,江苏大学校园北面一处足有三四十亩面积的空阔场地,学生们操纵农机不疾不徐地移动。跟在农机后面的徐立章,不时蹲下来沿着车轮碾过的深深浅浅的轨迹精心做着标记,并与学生们讨论农机行进线路。“我们正在做的是农用收获机直线巡航收获的实验。”这位年轻的博导、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教授,在记者面前讲起“农机经”声情并茂。

农机正在走向智能化时代,徐立章一字一句介绍,根据农作物的稀疏程度等情况,富有经验的老机手可以游刃有余地操作,新机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智能化收获机类似于无人驾驶汽车,根据农作物特性、田间管理不同、产量高低,自动进行作业参数的调整匹配进而辅助收获。”这是徐立章及其团队的研究方向,目前收获机直线自动行驶问题不大,但转弯时还需人工调整,“巡航收获实验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寒暑假对于徐立章团队而言,往往是不完整的。“今年我们的寒假是从30号开始,差不多就两个星期。”徐立章说,农机试验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你开发出的农机实际性能好不好,得拉到田里遛遛。”全国各地纬度不一,气温有差异,土壤有分别,收获期也大不相同。早在三四月份,海南水稻收获,卡车提前把农机拉过去,徐立章就得带着团队马不停蹄跟过去。紧接着,七八月江西湖南的早稻就成熟了,国庆节苏北杂交稻开始收获,镇江晚粳稻收获期相对较迟,往往拖到11月份。“开个玩笑,我们就像农民抢收一样,抢抓收获的这一两个星期把试验做完。”

农机田间试验非常辛苦。检验农机收获性能的指标主要有损失、破碎、含杂这三项。稻壳有没有破碎,杂物中茎秆有多少,可以事后提取样品分析出来。“唯独收获过程中的损失很难用样本计算,只能在清选装置背后人站在两侧,用油布兜着接下飞出来的物料。”徐立章告诉记者,其间的过程非常艰苦,不只是水田里坑坑洼洼,“走着走着雨靴陷在烂泥里拔不出来,还有飞舞出来的秸秆打到脸上生疼。”

野外试验非常辛苦。去年,徐立章在连云港大丰从事油菜收割试验。看着阳光不强,也没做防备,谁知经过海水反射后的阳光紫外线非常厉害。回来以后他的脖子足足脱了一层皮。但他从事农机研究的热情却从未泯灭。老家宿迁的徐立章,兄妹两个,身为老大的他自幼就帮着家里干农活,看着父母乡亲为着几亩地忙到腰肌劳损的那份艰辛非常不忍。本科考进江大后,他果断选择了农机专业,希望通过改造提升农机,彻底改变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从事农机研究这么多年,徐立章学术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智能化履带式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项目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油菜联合收割机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荣耀背后,徐立章更引以为傲的是,通过一代代农机专家的接续奋斗,国产收获机由内而外改头换面,一举占据中国高端收获机市场主导地位,“市场彻底来了反转,国产收获机占高端机市场80%的份额,日系收割机被挤压到了只有20%的份额,其中我们沃得收获机已经占据了国内50%以上的市场。”

国产农机扬眉吐气,当梦想已然照进现实,徐立章却说,他仍然是一个正在奔跑中的追梦人,2019年着手重点开展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辅助收获系统研究,开头那一幕正是梦想的起步践行。“眼下,我们江苏大学正在举全校之力,努力将农业工程专业打造成全国一流学科。作为农机研究的一线人员,惟有拿出过硬的学术成绩,才能有望早日拿下这块招牌,真正在奋斗中成就梦想。”

■记者感言

站在庞大的农机面前,低调谦逊的徐立章教授身形显得瘦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机事业,看着这些庞然大物,从曾经的“傻大笨粗”变成了如今的“高大上”,他就像看着自己孩子一样异常地快慰。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裹足不前,他把学术追求与国家大势、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一次全新的启程和再出发,然而他深信,插上科技翅膀的农机必将飞得更快更高。

本报记者

陈志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