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叔孙通通了什么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镇江日报3/enpproperty-->

滴石水

叔孙通秦朝的时候因为比较精通儒术,被召进朝廷,做了个待诏博士,可以说名不见经传,也就在朝廷混口饭吃。可到了刘邦一统天下,因为帮助朝廷制定礼仪,叔孙通没几年就一下子被提升为太常。到了汉高祖九年,又任太子太傅。

司马迁在《史记·叔孙通传》中说:“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因为事秦已经被边缘化的叔孙通,怎么在汉朝初建时,一下子又被汉高祖刘邦看重,成了朝廷重臣了呢?司马光说他投机取巧,对他很不以为然:“惜夫,叔孙生为之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

但细读各种史料,我觉得叔孙通之所以得到汉高祖刘邦的重视,是他弄通了一些大问题。

首先,叔孙通看通了朝廷礼仪制度的政治性。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叔孙通突然求见刘邦。为什么他会斗胆去求见?是因为他看到了朝廷上的一幕幕:几次宴会上,当年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大将们,粗人出身,以为自己和皇帝一样分享政权,仍然把刘邦当作带头大哥,喝酒时吆五喝六,你拍刘邦的肩膀,他掏刘邦的后背,互相争功,甚至拔剑击柱,无奇不有,弄得刘邦眉头直皱,很不是滋味。叔孙通看到了这种状态,看透了刘邦的心理,更清楚刘邦的政权是从项羽的分封制走过来的,而项羽的政权体系如同战国,共分封了大小不等19个诸侯国,项羽就如春秋霸主似的,对各诸侯国进行总约束协调。刘邦在击败项羽的过程中,靠的是一批诸侯和将领。当皇帝后他又不得不保留若干个诸侯国作为安抚。这些诸侯中,最强大的是刘邦的三大功臣: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这些诸侯认为刘邦当皇帝后的秩序仍然是诸侯制,只不过霸主从项羽换成了刘邦。刘邦之所以皱眉头,心里不爽,是因为他想像秦始皇那样当皇帝。大家都清楚,秦始皇统一后,周游列国,经过刘邦的家乡时,刘邦在路边看到了秦始皇的队伍,发出了很有名的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可现在他自己当皇帝了,队伍却仍然如同老农民。怎么改变这种状况,是这个当年的小亭长心里最着急的事情。叔孙通看懂了刘邦的心思,更看通了为刘邦制定礼仪的政治意义,所以才会贸然去求见刘邦,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叔孙通弄通了礼仪制度的实用性。刘邦自己也是草根出身,听了叔孙通的话,有点似信非信,对那些复杂的礼仪制度并不太感兴趣,但又觉得叔孙通说的朝廷的礼仪似乎会让自己感觉有点像皇帝,于是他漫不经心地说:“会不会太复杂呢?”叔孙通说:“五帝用的音乐各不相同,三王用的礼仪也不一致。礼,是根据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态所制定的一套规矩准绳。我会参照古代的礼法,吸取秦朝的一部分东西,根据现实的状况,来给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刘邦说:您可以试着办,要注意简便易学,要考虑我能做到,要让文盲们能够理解。于是,叔孙通就到山东曲阜一带找了三十多个儒生,把他们和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昼夜演练了一个多月,然后叔孙通请刘邦去看看。刘邦到那里看着他们演习了一遍,高兴又放心地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下令叫群臣们排练演习。汉高祖七年,长乐宫建成了,各地的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来参加朝会。浩浩荡荡的诸位臣工,按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朝贺天子。所有人都诚惶诚恐,肃然起敬,气都不敢大喘,现场隆重庄严,秩序井然,昔日那些吆五喝六的重臣,个个服服帖帖,没有一个敢喧哗失礼。在一片森然之中,君臣都感受到了礼仪制度的政治意义。刘邦终于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他对左右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贵。于是,立即提升叔孙通为太常,赐给黄金五百斤。

第三,叔孙通把握了朝廷礼法的连贯性。朝廷上的礼仪规矩,说到底是上下左右的行动准绳。形式为实质服务,礼仪法则有着极强的政治性。叔孙通很清楚这一点。刘邦死后,孝惠帝即位。孝惠帝对叔孙通说:朝廷祭祀先帝陵墓和宗庙应有规范的礼仪。叔孙通一点就通。他清楚孝惠帝借祭祀先帝陵墓和宗庙的礼仪进一步巩固自己皇权的用意,立即带领一班儒生制定了祭祀仪法。尔后,他又制定了其他一系列的礼法,建立健全了汉初的各种礼仪法则。可能正因如此,司马迁才说他是“汉家儒宗”。

2020-01-17

00:00:00:06204701叔孙通通了什么/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