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奇故事传世经典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滕建锋

作家曲波,1923年生,山东蓬莱人,15岁参加八路军,1943年进入胶东抗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1945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根据斗争形势需要,他亲自带领一支小部队,数度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历半年的艰苦战斗,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

正是这段特殊的斗争经历,成为后来作家创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础。《林海雪原》中大量的事件、人物、情节等都有着真实的原型,甚至包括少剑波与小白鸽的朦胧爱情都被认为有作家曲波与他的妻子刘波的影子。

1950年,曲波受伤转业到地方,1955年起开始创作《林海雪原》,经过《人民文学》编辑龙世辉、秦兆阳的修改,小说选段以《奇袭虎狼窝》为名,在1957年第2期《人民文学》上发表,包括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等精彩章节。1957年9月,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后来曲波又对小说进行了一些修改,并先后与1962年、1964年出版了第2版和第3版,主体情节并没有大的变动。《林海雪原》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有资料记载,从1957年9月到1958年8月不到一年时间,此书就重印7次,累计印数近百万,一时可谓洛阳纸贵。

但与许多同时期的作品一样,《林海雪原》也很难真正捋清其各个版次、印次的演变和关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里,作家出版社是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副牌而存在,因而这本书也有作家出版社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两个并行不悖的版本系统,而且在各地印刷时往往也称1印,因此要将各个版次各个印次全部捋一遍是个不小的工程,且意义也并不是很大。

从封面来看,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一版一印的封面,是一个战士蹲在林海雪原之中,仿佛在埋伏,也仿佛在沉思;第二种是一位战士正在林海中滑雪急行军,底部成形的滑道表明小分队已经滑过去了,此书的大部分版次都使用的是这个封面;第三种相对简略,大面积的雪原和松林,远处有一个滑雪的身影。第四种更为简略,尤其是松树只在右上部保留了3棵。改革开放之后,《林海雪原》又相继出现了多个版本,就不细叙了。

《林海雪原》的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其故事的传奇性和东北雪域的特殊神奇,让整部小说极具浓郁的传奇色彩;而情节又十分曲折离奇引人入胜,人物特征十分鲜明,故事的叙述发展跌宕起伏又纵横交错,吸收了中国古典小说诸多艺术传统,再加上雪域战斗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捧。另外一点不得不指出,那就是真情出佳作,刘波曾回忆曲波的创作过程,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曲波的创作处于“秘密状态”,刘波当抄写员,两人连孩子都瞒着,写到杨子荣牺牲时曲波半夜都哭起来。正是这样真诚的创作状态才写就了这常青的传世经典。

《林海雪原》的影响是极为巨大而深远的,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等多个语种的版本。同时还被改编成京剧、评剧、评书、电影等多种艺术样式,其中最早的就是1958年5月10日四幕九场话剧《智取威虎山》,《智取威虎山》也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之一。另外,1960年拍摄了电影《林海雪原》,1986年、2002年还两次拍摄了同名电视剧。直到近几年仍然有取材于此书的影视新剧,如2014年由徐克导演的3D谍战动作电影《智取威虎山》、2017年新版电视剧《林海雪原》等。

除了《林海雪原》,曲波还写下了多部长篇小说,无一例外地都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为题材。如1977年曲波就连续出版了两个长篇小说:一部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山呼海啸》,上下两册,讲述了一个主力步兵连在民兵的配合下坚持战斗的故事,书中部分章节曾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北京文艺》等刊物发表,还有同名连环画出版;另一部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戎萼碑》,以“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九四二、三年为背景,描写了“我军一支医务工作队伍,战场行医,火线办院、医疗战斗、战斗医疗英雄的革命英雄事迹”,刻画了戎萼等一批优秀人物形象。

1979年2月,曲波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桥隆飙》,以山东沿海地区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带有草莽英雄色彩的农民起义领袖桥隆飙的艺术形象”。这部小说影响也很大,曾一度被诬为“毒草”,后来也先后两次被拍成同名电视剧。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编辑出版了《曲波全集》,除了前文提到的几部长篇,还有一卷短篇小说、散文、诗等作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